-
紡織“十二五”科技綱要發布
2010/12/1 15:44:0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紡織“十二五”科技綱要發布相比“十一五”科技綱要,“十二五”科技綱要的篇幅更長,共有189頁。記者發現,50項科技攻關及產業化項目和110項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項目(以下簡稱“50+110”),成為未來五年我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的主題詞。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科技綱要發布會上透露,工信部正在加緊制訂的48項“十二五”規劃中,就包括紡織工業規劃,以及化纖、產業用紡織品兩個子規劃。培育發展紡織纖維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技術改造、加強研發設計能力、大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發展高端紡織設備及加強基礎研究等,將是“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的工作重心。
“十一五”紡織科技日新月異
“十一五”以來,我國紡織工業以創新能力提升和技術裝備升級作為兩大推手,全面推進科技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五年間,紡織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高性能、功能性、差別化纖維材料技術,新型紡紗、織造與非織造技術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取得重大進步。五年來,大中型紡織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產值均增加了近兩倍;全行業22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與此同時,全行業整體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快速提升。“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累計引進國外先進裝備近200億美元,采用國產先進裝備約2800億元;化纖行業共淘汰陳舊的小型聚酯裝備約300萬噸,淘汰落后抽絲能力約150萬噸,印染行業74型染整設備基本淘汰。目前,紡織行業約三分之一的重點企業的技術裝備實力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05年的5.3萬元/人提高到11萬元/人,五年翻了一番。
此外,一批節能、節水新技術實現研發突破并在行業中推廣應用。“十一五”期間,用水量最大的印染行業百米印染布生產新鮮水取水量從4噸下降到2.5噸,累計減少37.5%;在印染行業推廣的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可減少水耗3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綱要確定的10項新型成套關鍵設備研發和產業化成效顯著。其中,大容量滌綸短纖成套設備,新型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等高效現代化棉紡生產線,機電一體化噴氣、劍桿織機均已實現批量生產,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朱宏任表示,上述成就的取得,首先得益于國家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國務院最早研究了紡織工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出臺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國六條和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次,市場機制激發了紡織行業巨大的潛能;第三,抓住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奠定了紡織大國的地位;第四,利用科技進步成果提升核心競爭力。
從“28+10”到“50+110”
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看來,未來5~10年,是我國向紡織強國沖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紡織工業科技進步將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高科技貢獻率,進而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技術素質。
“十一五”期間,紡織工業科技進步主要圍繞全行業急需突破的28項關鍵技術和10項新型成套關鍵設備展開;“十二五”期間,“28+10”進一步演變成了“50+110”,即50項科技攻關及產業化項目和110項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項目。
其中,50項科技攻關及產業化項目主要包括十大類,分別是基礎研究、纖維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新型紡紗、織造關鍵技術、印染高新技術、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現代服裝制造技術、新型紡織機械、紡織信息化和紡織標準研究。
在全行業推廣的110項先進適用技術中,包括13項適用于纖維材料加工生產環節的先進技術,22項紡紗織造技術,20項染整技術,12項產業用、家用紡織品及服裝制造技術,38項國產化裝備技術,2項紡織信息化技術和3項紡織品創新開發體系。
纖維新材料成亮點
紡織纖維新材料已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材料規劃。在“十二五”紡織科技進步綱要中,紡織纖維材料同樣成為一大亮點。
科技綱要確定的50項科技攻關及產業化項目,主要針對當前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涵蓋纖維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5項(包含47個子項)。超仿真、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生物質纖維和高性能纖維,將成為未來新型纖維材料發展的主要方向。
其中,超仿真纖維重點發展仿棉滌綸和仿毛纖維,通過分子結構改性、共混、異型、超細和復合等技術,提高纖維綜合性能,超越天然纖維的可紡性、可染性、舒適性和阻燃性。到2015年,超仿真仿棉纖維產量預計達到800萬噸左右。
主要采用動物、植物、礦物、天然等生化原料的生物質纖維,重點突破新型溶劑法、離子液體法、熔融法等纖維素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生產,其中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2015年建成萬噸級產能;突破聚乳酸纖維、生物質多元醇生物法合成技術等生物合成材料類纖維產業化技術,到2015年建成萬噸級聚乳酸纖維國產裝置。
就高性能纖維而言,T300級碳纖維突破原絲、碳化裝備和上漿劑等關鍵技術,到2015年實現6000噸優質有效產能;芳綸1313則要加快高端產業鏈開發和市場應用拓展,力爭2015年產能超過萬噸并實現產業化。
在110項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項目中,PTT纖維、竹漿纖維等新型纖維加工技術同樣赫然在列。
其中,已經完成產業化研發的PTT纖維,目前技術成熟,力爭2015年形成5萬~10萬噸的產能規模,并且實現生物法PTT纖維產業化。
竹漿纖維將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推進優質化、系列化、品牌化應用開發一體化,同時適度調整產業布局,重視中西部產業資源合理開發,緩解纖維素纖維生產國產原料嚴重不足等問題,力爭2015年國內總產能超過1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