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揮河湖保護與綠色低碳的協同效應
2021/2/10 13:40:14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發揮河湖保護與綠色低碳的協同效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履行負責任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擔當。新形勢、新命題、新任務要求發揮河湖保護與綠色低碳的協同效應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履行負責任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擔當。新形勢、新命題、新任務要求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中堅持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一步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水生態保護紅線、水環境承載能力的“三水”剛性約束,修復提升河湖水體生態功能,發揮流域治理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協同作用,推進減污降碳,促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協同增效。
強化“三水”剛性約束,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意義重大
一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關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整個生態系統與人的依存關系。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而林和草又在碳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關鍵作用。
流域是從山頂到海洋的綜合體,流域治理要從全局把握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和規律性,修復水源涵養區、自然保護區、河流水體等水生態系統原有結構功能。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流域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考慮、綜合施策,通過提升流域生態系統功能,促進碳中和,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
把水資源消耗總量作為剛性約束上線,堅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嚴控流域、區域、行業用水總量和強度,管住用水、做好分水、強化節水。科學配置水資源,合理確定和保障河湖生態流量。把水生態保護紅線作為剛性約束界線,打造綠色生態河流廊道,修復重要湖泊濕地,加強資源生態紅線管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突出水生態保護,著力擴大生態容量空間。把水環境承載能力作為剛性約束底線,科學核定水體納污能力,落實排污許可證制度,強化總量控制與排污許可協同管理,加快補齊水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短板,降低污染物排放負荷。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內在要求。“十四五”時期,要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在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明顯改善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區域性、結構性、根源性、反復性生態環境問題,圍繞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的總體思路中,“增水”就是要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好水、治差水、增生態用水。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補齊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加快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加強農業源污染控制,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以河湖為抓手,推進美麗河湖建設。河湖濕地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碳循環和碳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河湖濕地碳固存形式主要包括土壤、植被和水體固碳,從而在河湖濕地生態系統內形成了土壤碳庫、植被碳庫和水體碳庫,對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具有重要影響。
三是重現記憶中美麗河湖的必然選擇。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河湖,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在水生態環境領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優先解決老百姓身邊的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生態流量匱乏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應以群眾對美好環境的向往為導向,有針對性地改善水環境質量,讓百姓記憶中的美麗河湖回到現實。要實現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景,必然要求體現綠色發展和氣候友好理念,協同推進高耗水、高排放產業調整和優化,將應對氣候變化要求融入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領域。
發揮河湖保護與綠色低碳協同效應的措施路徑
一是以河湖保護促進流域碳排放做減法。充分發揮水資源消耗總量、水生態保護紅線、水環境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倒逼作用,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發展綠色轉型。加快淘汰或改造電力、鋼鐵、煉油、水泥等耗水量大、溫室氣體排放高的行業,推廣節約器具、節水工藝,形成節水低碳的生活、生產方式,改善廢污水處理工藝,減少廢污水排放量,減輕污水處理負荷。推進農藥、化肥減量施用,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促進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根據現有種植作物和用水量,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制定科學的灌水定額和灌溉制度,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灌溉效率。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推進農業面源治理,強化污水、垃圾等集中處置設施環境管理,協同控制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
二是以河湖保護促進流域碳吸收做加法。河湖濕地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的重要碳庫,發揮河湖保護與綠色低碳協同效應,需要增強流域生態系統氣候調節功能。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根據生態環境功能需要,明確生態環境管控要求,加強監督管理。運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開展水源涵養林建設,對現有林加強管護,對現有樹種、密度不適宜以及退化林開展質量提升,提高水源涵養能力。保護和修復河岸帶植被,因地制宜建設河湖生態緩沖帶和人工濕地,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推進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與適應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以水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重點領域和地區的氣候韌性。
三是以河湖保護促進流域協同治理做乘法。推動形成流域統籌、區域落實的協同治理機制,促進綠色產業、循環經濟發展,通過高效率管理機制和可持續經濟發展,實現事半功倍的治理成效。構建河湖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統籌融合的協作體系,不斷深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污染聯防聯控,明確目標、壓實責任、嚴格監督,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從污染物減排監管向污染物減排和處置過程中的減碳監管兩手發力轉變。促進美麗河湖建設與休閑、旅游、農業等產業融合,培育田園綜合體、主題公園、文化創意園等新業態,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成效監測評估,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激發地區、企業保護環境內生動力。
作者單位:張浩、李文君,生態環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孫博聞,天津大學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