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我國五金制品行業發展成果分析
2011/2/21 17:14:1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十一五我國五金制品行業發展成果分析“十一五”,五金企業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不少企業開始“回歸”國內市場。以內銷為主的一批五金產品,在國家一系列刺激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推動下,為進一步拉動內需的剛性市場保持了穩步增長。
經過多年發展,五金產品品種不斷豐富,門類逐漸增長,目前已有1萬多個品種,產品門類也已經從過去傳統的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3大門類增長到了包括淋浴房、燃氣用具、吸油煙機、炊具、拉鏈、鎖具、廚房設備與不銹鋼制品等十大類產品。企業的數量也大幅提高,達到了4萬多家,年銷售過十億的企業也越來越多。
骨干五金企業徹底擺脫了過去人們心目中的“小、雜、臟、亂”的落后形象。既傳統又現代、既是勞動密集型又有相對技術含量的現代五金制品生產企業形象已逐步建立。
在過去的五年中,五金企業大多數完成了最初的資本積累階段,開始通過技術創新、結構調整、實施品牌戰略等手段向高層次進軍。
經歷危機,恢復增長五金制品行業是我國輕工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市場競爭充分且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朝陽行業。行業內99%以上的企業為民營中小型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山東、河北等省市區。
目前,我國很多五金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打火機、拉鏈、保溫杯、扳手、鉗子、拉鎖、刀剪等在全球市場都占有非常大的份額,對世界五金產業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全世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中國五金產品的存在,我國五金制品生產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
根據行業調查數據顯示,五金制品行業總產值已達8000億元,2005年—2008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其中2008年全行業出口達503億美元,約占行業總產值的40%-50%,除了2007年增長7%外,以前一直保持在20%-30%的高速增長。
但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對以出口為主的企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工具五金、建筑五金、鎖具、刀剪、拉鏈等行業受此危機影響最為明顯。
2009年是行業發展較為困難和競爭激烈的一年,出口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0.4%,而且分十大類統計的出口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情況。2009年度的進口總額為138.17億美元,也出現7.5%的降幅。但是,其中出現增長是:水龍頭、園藝工業、保險柜、打火機、炊具、廚房設備。這充分說明了國內市場對以上產品的需求增長。2009年三季度以后,出口形勢逐漸好轉,不少企業借此機會扭轉上半年出口不利的頹勢,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損失,增強了信心。
由國家統計局提供的部分五金產品2010年上半年產量分析顯示:鎖具產量8.5億把,同比增長17.5%;家用燃氣灶具產量1258.8萬臺,同比增長5.8%;家用燃氣熱水器產量688.6萬臺,同比增長63.6%。家用吸油煙機產量830.5萬臺,同比增長34.7%;日用不銹鋼制品產量110.5萬噸,同比增長51.4%。
數據再次表明,在經歷了2008年下滑后,目前外貿呈現恢復性增長,而內銷也呈現出十分活躍的發展趨勢。以內銷為主的此類五金產品在國家一系列刺激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推動下,為進一步拉動內需的剛性市場保持了穩步增長。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五金產品品種不斷豐富,門類逐漸增長,目前已有1萬多個品種,產品門類也已經從過去傳統的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3大門類增長到了包括淋浴房、燃氣用具、吸油煙機、炊具、拉鏈、鎖具、廚房設備與不銹鋼制品等十大類產品。企業的數量也大幅提高,達到了4萬多家,年銷售過十億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具有現代管理體系、現代化廠房、先進技術設備和環保設施健全的五金企業越來越多。骨干五金企業徹底擺脫了過去人們心目中的“小、雜、臟、亂”的落后形象。既傳統又現代、既是勞動密集型又有相對技術含量的現代五金制品生產企業形象已逐步建立。
主動創新,品牌立業在過去的五年中,五金企業大多數完成了最初的資本積累階段,開始通過技術創新、結構調整、實施品牌戰略等手段向高層次進軍。
創新成為共識,技術結構進一步優化。同時,實施品牌戰略,得到全行業的響應。
到2007年,全行業擁有10大類產品48個品牌進入了中國名牌榜單,包括燃氣熱水器8個、水龍頭7個、油煙機6個、剃須刀1個、淋浴房2個、打火機3個、炊具9個、家用燃氣灶12個。到2007年有13個行業評出了行業名牌115個,涉及工具、鎖具、水龍頭、保溫杯、刀剪等等。近年來,行業內又開展了水龍頭、花灑配件、閥門、淋浴房等產品的中國十大知名品牌復評工作,帶動了全行業爭做品牌企業的風氣,推動了行業品牌意識的提高,帶動了全行業的技術創新、質量管理、企業宣傳等的提升。
此外,五金產業區域經濟發展迅速。中國五金制品協會與產業集群所在當地政府緊密配合,積極培育和打造具有專業細分、有著緊密產業鏈條的產業集群,在全國培育并命名了38個國家級中國五金生產和出口基地。其中,“十一五”時期新增18個產業基地。
特色區域的形成,對引領行業發展,帶動整個行業的優化和進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產業基地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其特色經濟占有地方經濟的半壁江山,有的甚至達70%,真正成為一方經濟的支柱產業。按照小產品--大市場--大產業的定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堅持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這些產業基地逐步成為行業技術研發中心、產品設計中心、人才培育中心、產品檢驗中心和信息中心。
國際合作,提升影響力2006年,舉世矚目的行業盛會--
第49屆世界五金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標志著我國五金制品行業在全球五金業界的地位又一次得到高度認可。通過國際五金聯合會(IHA)這個平臺,我國五金行業加快了與美國、德國、西班牙、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五金行業組織的交流與合作。
在舉辦五金展覽會方面,2006年中國國際五金展正式與世界第一大國際五金展商--德國科隆展覽公司合作,優勢互補,2010年展會面積已達到11萬平方米。每年以1萬多平方米的速度逐步遞增,目前已躍升為全球五金業第二大展。伴隨著展會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五金產業與世界的結合更加緊密,與國際五金業的高端交流愈加頻繁。中國國際五金展會作為中國與國際市場的橋梁,已經顯示出它越來越重要的價值。
此外,各地方五金市場的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全國重點的五金專業市場的品牌效應越來越大。如:四川大足五金專業市場、山東臨沂五金專業市場、中國廚衛城等,在市場內涵、規模等方面發展很快,都成為本區域的主要集散中心,對推動全國五金市場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2011年機床行業趨勢及戰略分析
- 下一篇:中國電視行業發展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