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級診療改革時間表公布 優質醫療資源將下沉
2015/9/29 8:32:2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對于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要求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千呼萬喚始出來,分級診療終于有了時間表。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對于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要求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分級診療試點推行了多年,中間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如今時間表已經公布,后續各地應會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9月24日,北京市衛生局原宣傳中心主任馬彥明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國一旦真正實現了分級診療,患者將不用大病小病都往大城市跑。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分級診療是醫改的重頭戲之一,目的是通過構建分級診療體系,實現90%的患者留在縣級以下醫院就診,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醫療資源緊張的現狀,形成健康有序的診療模式。但是,醫療關鍵靠人,沒有優秀醫療人才,強化基層實屬空談。
數據顯示,2013年的人才結構情況為,醫院中高級以上人員的比重超過50%,而社區僅為38.5%;副高以上的人才在醫院中占21.6%,而在社區中占7.7%。此外,醫院和社區的人才學歷結構同樣差距較大,醫院里大學本科以上人才占三分之二,而社區占37%。由此可見,大醫院人才匯聚,基層人才寥寥無幾。
“醫療人才的倒置與編制有直接關系。根據編制政策,醫院越大,中高級人才比例越高,同時現有的薪酬制度使得大醫院工作人員掙得多,越往基層掙得越少,政策本身導致了人才資源錯配。”9月24日,一接近醫療機構的業內人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強調,為了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待遇,很多地區實行了“收支兩條線”,但這種大鍋飯式的制度效果也不好,缺少動力。
“收支兩條線”是指醫療機構將所有收入上繳政府財政部門,經政府衛生主管部門考核業績后,再按照一定標準向醫院撥付運營經費,以此切斷醫療機構與其營業性收入的利益關系。同時,醫務人員的工資不再與業績直接掛鉤,由此,一些地區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受到損害,出現推諉病人、效率低下等現象。
據記者了解,從年初開始,安徽等地已著手取消“收支兩條線”的管理制度,改由全面推行財政經費定項補助,也就是說,財政部門按編制內實有人數全額核撥人員經費,醫療服務收入扣除運行成本后用于人員獎勵,同時建立充分體現醫療技術服務價值的動態調整機制。
除了人才的下沉之外,藥物資源的配給同樣需要下沉。就目前來看,在藥物配給上,基層醫療機構配藥寥寥數百種,大醫院的配藥卻不受任何限制,這導致社區醫院即便開展基層首診,病人的用藥在基層醫療機構依然無法得到滿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