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商業地產十大趨勢
2016/1/29 8:44:1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趨勢一:滿足新生活升級、新業態體驗、新娛樂社交的中產新需求中國內地中產群體及頂層精英的生活方式及商業需求早已和十年前大不同,正逐步和亞洲發達地區,香港、東京、趨勢一:滿足新生活升級、新業態體驗、新娛樂社交的中產新需求
中國內地中產群體及頂層精英的生活方式及商業需求早已和十年前大不同,正逐步和亞洲發達地區,香港、東京、新加坡、首爾同化。
主力消費者已是正當年的70、80后以及正崛起的90后,品質生活及情感認同主導下的品牌選擇更任性,對社交化的新娛樂及有趣的體驗新業態越來越熱衷,對品牌的鑒別力更高。
趨勢二:回歸商業本質的同時更重有細節的場景化
回歸商業本質已成為行業共鳴,砸錢和花哨不如長久穩定增長的收益。踏踏實實做好商業本質,抓團隊及體系、抓對標的提升執行、抓優勢資源及痛點細節,打好基礎才能圖謀更多。
競爭不那么激烈的區域,做好商業本質更賺錢。但碰到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及競爭激烈的各大商圈,有細節的場景化如今才是聚客利器,就如同K11、新光天地、大悅城那般。
謀得是一城的人氣,成本固然會高些,但帶來的是區域以及項目租金的制高點。
趨勢三:重定義的商業地產租售模式
曾幾何時,自持運營才成為商業地產(專題閱讀)各界一大衡量標準,銷售型商場人人喊打,萬達搞出的金街也是人人搖頭。
但如今,金街已經從破罐破摔到協助托管,借勢萬達廣場(專題閱讀)(相關干貨),諸多金街已人氣滿滿,餐飲、兒童、生活新品牌滿布。而金街真正幫到了萬達綜合體的資金鏈平衡,二線城市近郊地段都能賣四五萬單價。
但如今,當年銷售轉租的SOHO中國,財報其實并不好看,轉型的代價似乎有點大。其實,看準未來的同時,緊抓自家競爭力的商業模式才最靠譜。
但如今,瑞安連自家的商場都賣,萬科連自家的社區MALL都在證券化退出。在中國經濟寒冬及人民幣貶值的背景下,運營得法賺租金固然好,但半成品的場子能賣出高價退出也是種好選擇。
趨勢四:二三四線城市的中國商業地產紅利正縮小
中國一大批發展商已深入中國的二三四線城市,其實就和賣房子一樣,商場也有城市承載力。開發時競爭太多必然租金回報會下降,開業后競爭太多也必然導致更多的消費分流。
二三四線城市的中國商業地產紅利正縮小,生意會越來越難,做差了的存量也會越來越多。要知道,萬達都拓展到了邊陲小城,華潤都能下沉到贛州開出萬象城。
趨勢五:適當去地產化的同時推動瞄準零售新商機的多元化
中國本土零售大舉關店的同時,新商機正不斷冒出,新興品牌及國際大牌正逐步占領當下最好的那些MALL。
在過去,做商場是為了賣房子賣的價更高,這才是賺大錢的思路,但逐步的,中國房地產的去庫存并不成功,三四線城市操盤綜合體的風險在加大。
適當的去地產化增加零售的多元業務已經成為一種選擇,萬達及復星就是其中成功范例。
趨勢六:行業影響力、凈收益、體系模式突破、資本價值成團隊衡量標準
足夠行業影響力才能說服資本,并真正建立起自家的粉絲。行業影響力才是商業地產品牌價值突破、獲得強勢談判力占便宜賺大錢的前提。
早期,收入及發展規模是核心。但逐漸地,凈收益及上市后的資本價值才是有效衡量團隊的標準。收入10塊,賺1塊相比收入5塊,賺2塊,資本市場拿60塊來說,當然相差很遠。
趨勢七:類REITS模式在中國商業地產行業全面推進
金融創新才是中國商業地產發展真正瓶頸,2015年,這瓶頸已被萬達、萬科、中信等逐步突破,2016年,才是類REITS真正規模化的一年,必須拭目以待。
趨勢八:借團隊到組建團隊到規模做大后的輕資產化
當年的中國商業地產能借到好團隊是幸事,但是各種成本極高。到后來,自家組建商管團隊后,把場子做成功,做大規模成為發展目標。當真正有了完整的體系,待到需要下沉并饞涎存量,輕資產化就成為必然。
萬達的輕資產的收益就比一般的商場托管高一倍,核心就是效率及商業資源。太古及新鴻基的合作項目,其實也是變相的輕資產化,借出團隊獲得商場成功后長遠的回報。
趨勢九:更重移動互聯、智能互動科技的新玩法
移動互聯的時代正全面顛覆人們的生活,讓鏈接及信息傳播史無前例的便捷。商場平臺化的移動互聯操作能夠獲得更大流量及粉絲,通過成功的微信營銷,幾輪的廣告影響力就能傳遍中國,譬如蘇州誠品及上海迪斯尼。
智能商場能勾起消費者的好奇心,增強互動體驗,獲得消費者的大數據,從而在根本上幫到商場做調整決策,要知道成功的調整才是場子長久生命力以及更高收益的保證。
趨勢十:社區商業價值重估逆襲核心商圈
中國的社區MALL目前已從一線城市往二線城市近郊擴散,社區MALL及銷售街區已經成為各大發展商的一大商業核心,因為資本看重,因為是各類新需求新服務鏈接消費者的最好入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