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我國零售支付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2018/3/26 12:47:0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由于根據支付發起工具、支付技術與貨幣形式的排列組合進行劃分,當前主流支付業務達到了所示,由于根據支付發起工具、支付技術與貨幣形式的排列組合進行劃分,當前主流支付業務達到了10種以上,本部分將重點介紹業務規模較大的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二維由于根據支付發起工具、支付技術與貨幣形式的排列組合進行劃分,當前主流支付業務達到了所示,由于根據支付發起工具、支付技術與貨幣形式的排列組合進行劃分,當前主流支付業務達到了10種以上,本部分將重點介紹業務規模較大的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二維碼移動支付和種以上,本部分將重點介紹業務規模較大的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二維碼移動支付和NFC移動支付。
2016年,銀行卡收單業務規模76萬億元,其中線下收單業務占比52.3%,線上收單業務占比47.7%(同比提高10.93pcts)。由于在收單費率(2016年9月6日)改革前,很長時間中銀行卡收單行業的刷卡手續費都按發卡行、收單機構、銀聯三方按7:2:1的比例進行分潤(線上收單業務涉及非銀支付機構和銀行兩方,銀行分潤更低)。相較信用卡發卡業務,銀行開展收單業務的動力較弱,這也給非銀行支付機構的銀行卡收單業務創造了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
截至16年末,共有62家非銀行支付機構具有銀行卡收單業務許可(36家為全國范圍,26家為區域性收單業務)。雖然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收單機構中的占比僅為5.2%,但筆數和金額占總收單業務量的比重分別達到63.3%和62.8%(金額48.06萬億,筆數451.85億筆)。其中金額占比較上年提升7.4pcts。
互聯網支付,是指為購買特定商品和服務,通過計算機等設備,依托互聯網發起支付指令,實現貨幣資金轉移的行為。根據支付機構和業務模式,互聯網支付目前可以劃分為銀行機構的網上銀行支付、支付機構的銀行賬戶支付以及支付機構的支付賬戶支付三類。
銀行網上支付總額占絕對優勢,業務主要面向萬元以上金額。2016年,銀行網上支付規模2085萬億元(但央行未公布其中對公與個人份額),我們利用建行披露的對公網銀與個人網銀金額占比測算個人網上支付規模358萬億。網銀支付其最大特點是主要以物理介質(U
盾、K寶等)作為支付安全工具,安全程度高,但便利度相應下降,較為適合大額支付工具使用。以招行為例,個人網銀支付的筆均金額基本穩定維持在2-3萬元/筆左右。二維碼移動支付原理:利用二維碼現場讀取部分支付信息,從而提升支付效率的一種移動支付方式。任何支付方式下,支付指令的發起都需要包含四項基本信息,即付款方賬號、付款方密碼、收款方賬號和支付金額。在傳統的手機銀行轉賬或者支付機構APP轉賬過程中,付款人需要手工輸入以上的三項(無需輸入付款方賬號,因為客戶端登錄過程中已記錄),特別是收款方賬號基本為19位的銀行卡賬號或者11位的手機號,錄入過程較繁瑣且容易出錯。而二維碼的實質是加密的編碼方式,借助二維碼掃描可以讀取其中包含的賬號信息,從而提升移動支付的效率。
根據二維碼支付過程中,發起掃描動作發起方不同,可以分為“主掃業務”和“被掃業務”:
(1)主掃業務:即付款掃碼,付款方通過掃商戶二維碼,發起支付流程。該模式下,商戶提供包含其賬戶信息的二維碼圖片(紙質或電子),付款方通過掃描圖片并在手機支付APP中輸入支付金額和賬戶密碼,從而發起支付指令。主掃業務的缺點在于:①商戶二維碼照片容易偽造;②付款方發起支付指令,因此付款方手機必須聯網。
(2)被掃業務:即收款掃碼,商戶通過掃描付款方二維碼,發起支付流程。該模式下,付款方通過手機支付提供包含付款賬戶信息的二維碼,商戶錄入交易金額并通過專用掃碼設備(掃碼槍或智能POS)完成掃碼,進而發起支付指令。由于是商戶發起支付指令,付款方在此過程中手機可處于脫網狀態,此外,商戶掃碼設備由支付機構定制提供,安全程度較高,因而此模式下小金額支付基本采用免密模式(支付方式無需輸入密碼)。
二維碼移動支付的“正掃”模式示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維碼移動支付的“反掃”模式示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維碼移動支付行業格局:非銀機構一馬當先,商業銀行跟隨布局。2011年,支付寶最早推出具有支付功能的二維碼,二維碼移動支付一直是費銀行支付機構的重點發展業務。雖然期間經歷央行對二維碼支付業務的暫停,但是“反掃”模式的推出提升了二維碼支付的安全性。相比而言,商業銀行基于移動銀行的二維碼支付產品推出時間較晚,2016年7月工行才作為第一家銀行推出此類產品。根據《2017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監測報告:來自中國市場的經驗,邁向移動支付時代》中的核算,1Q17國內掃碼市場規模達到5867億。
國內二維碼移動支付發展歷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NFC移動支付原理:利用近場通訊技術(NFC)實現的虛擬銀行卡功能。NFC是一種非接觸式識別和互聯技術,可以在移動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間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NFC移動支付的實質是,通過NFC技術使得手機可以實現虛擬銀行的功能,在原來需要用實體銀行卡刷卡支付的場景,僅需用手機貼近POS等設備既可完成銀行賬戶的付款。
內國內NFC移動支付的發展:銀聯、手機制造商、銀行協同推動。由于非銀行支付機構借二維碼技術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快速發展,銀聯和商業銀行希望通過借助NFC支付+銀行賬戶的模式來實現移動支付業務的追趕。國內NFC移動支付業務主要是銀聯發起的云閃付業務(2015年12月推出)。由于NFC移動支付對手機軟硬件有相關要求,因此手機制造商在NFC移動支付技術推進過程中也起到關鍵作用。銀聯云閃付推出初期,僅面向基于安卓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主要是三星、華為等)。2016年2月,蘋果ApplePay在國內上線,蘋果手機正式接入云閃付系統。
當前國內NFC移動支付規模預計在百億級別,后續增長可期。根據銀聯發布的數據,截至17年7月,支持云閃付的POS終端月活數超1000萬臺,累計發卡3100余萬張,月均活卡700萬以上。簡單以云閃付卡均消費3000元/年計算(2016年,國內銀行卡卡均消費金額為9638元/年),預計國內NFC移動支付規模在100億以上。考慮到NFC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具備NFC支付的手機覆蓋率提升,以及國內銀聯和銀行推動該技術的意愿,預計NFC移動支付后續增長空間依然較大。
近場通訊技術(NFC)的應用范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NFC移動支付示意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