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銀協報告:人民幣全球支付占比回升 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
2020/9/2 10:12:03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2020)》(《報告》)顯示,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部分企業停工停產,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略有波動,但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2020)》(《報告》)顯示,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部分企業停工停產,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略有波動,但隨著國內疫情緩解、企業復工復產,以及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多家商業銀行開辟“綠色通道”、簡化業務流程,積極為企業提供人民幣結算服務,人民幣的全球支付占比回升,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實現了“雙增長”。
《報告》稱,2020年上半年,全國收付金額合計12.67萬億元,同比增長36.33%,其中收入6.31萬億元,支出6.36萬億元,人民幣跨境收付繼續保持平衡。截至2020年6月末,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為1.76%,落后于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
《報告》認為,全球格局處于動蕩調整之中,國際貨幣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等外部因素給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跨境人民幣支付結算、外匯市場和債券市場等金融基礎配套設施仍需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內部缺乏針對性考核激勵機制、跨境人民幣業務產品的創新及盈利能力不足、以及缺少相關專業人才隊伍等內部因素也對人民幣國際化形成挑戰。此外,人民幣國際化還面臨著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供應不足和海外客戶對人民幣了解不充分等其他挑戰。
《報告》指出,商業銀行應把握金融市場開放成果,做強資本項目人民幣跨境交易,深入研究金融市場開放相關政策,完善金融市場類業務產品體系,整合資源形成營銷合力,優化管理模式適應業務發展,順應大規模產業轉移趨勢,積極推動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使用,進一步強化風險防范意識,依托自律機制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
《報告》建議,依托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加速推動上海要素市場發展,打造人民幣跨境資產配置中心;建議進一步拓展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范圍,明確境外投資人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的稅收政策;建議考慮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以綠色、社會和可持續發展債券形式來發行熊貓債券;建議加大自貿區跨境金融創新經驗復制推廣力度,利用自貿區優勢,有效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建議商業銀行加大跨境人民幣業務專業人員培養力度,以滿足未來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過程中產品創新、風險管控的人才需求。
根據《報告》,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呈現出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保持持續增長;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繼續提升;證券投資領域跨境結算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在全部跨境結算中占比繼續提升;境外主體繼續參與境內金融市場,外資持續流入境內債券和股票市場,全面取消了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同時伴隨著20號膠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中心掛牌交易,“滬倫通”開通等,可投資品種不斷豐富等特點。2019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19.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08%,其中實收10.02萬億元,實付9.65萬億元。跨境人民幣占本外幣跨境收付比重為39.51%,人民幣已連續九年為我國第二大國際收付貨幣。(陳瑩瑩)
轉自:中證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多措并舉,APP治理見成效
- 下一篇:全國百城“房價過熱”城市正在減少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