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接+計算,打造新基建堅實底座——訪華為云CTO張宇昕
2020/9/21 19:21:15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既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不同側重點,云計算、數據中心、大數據、人工智能、5G,著眼的是國家數字經濟體系的建設,打造的是數字經濟體系的底座;推動新型基礎“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既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不同側重點,云計算、數據中心、大數據、人工智能、5G,著眼的是國家數字經濟體系的建設,打造的是數字經濟體系的底座;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既往的基礎設施建設又有相同,鐵路、公路、機場、城市建設等傳統基建推動了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一樣,都是推動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作為國家基礎設施,都應該是牢不可破的。”這是華為云CTO張宇昕在接受《中國電子報》就新基建的專訪時,首先向記者表明的一點�!靶禄ň褪菙底只摹F公基’,它是智能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基建能讓數字世界支撐物理世界更好的發展,所以新基建會讓老基建發揮更大的效力。”
聯接+計算是智能世界的基石
“新基建的目標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由傳統模式逐步走向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睆堄铌空J為新基建的目標要包括上面三個階段,我國各個行業發展不太均衡,有已經經歷過信息化邁向智能化的互聯網行業,也有還處于信息化進程中的大量的傳統行業,而各行各業最終的目標都是走向智能化,這是數字經濟的高級階段。
“我認為新基建最核心的是兩點:一個是聯接,一個是計算。這兩點對于整個新基建來說,具有最重要的意義。”張宇昕說。
為什么是聯接和計算?
張宇昕說,走向智能化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物理世界映射成數字世界,包括把物理世界轉換、抽像成數據,以及數據的存儲和處理,數據處理的核心就是計算,所以計算是數字世界的基礎技術。而孤立的數據的價值是很低的,所以在有很強的算力做計算的同時,還要能夠把這些算力聯接起來,形成一朵云,才能實現智能化。所以聯接加計算合起來組成了通往智能世界的鑰匙,才是新基建的核心所在。
聯接的能力包括固網聯接和無線網絡聯接。我國的固定網絡建設已經由原G級別的光網絡走向了T級別的光寬帶網絡;通過5G網絡的建設,將使無線網絡提速10倍,聯接能力會得到更大幅提升。
對于計算,張宇昕表示:“未來智能時代,隨著5G創新應用的逐步發展,多樣化應用催生多樣化算力的需求,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創新需要大量的多樣化算力,既需要通用計算算力也需要異構計算算力。隨著新應用數量和種類的增加,可能會出現更多種多樣的計算單元。國家未來的數字經濟,必然需要這些多元算力支撐。因此在這次新基建中,要構建一個我們自己掌握核心技術的多元計算能力。”
目前我國在算力的核心技術上已經有很多創新,其中就包括華為推出的鯤鵬、昇騰系列芯片和技術。
在剛剛結束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也宣布,堅持以“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合作伙伴”策略推動鯤鵬計算產業發展,開放華為30年積累的ICT技術和能力,以“鯤鵬+昇騰”硬核雙引擎,為業界提供澎湃算力。截至目前,華為與產業伙伴聯合成立了15個鯤鵬生態創新中心,與600多家的ISV伙伴推出了超過1500個通過鯤鵬技術認證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金融、政府與公共事業、運營商、能源等行業。
計算架構變化大勢所趨
“隨著智能化的推進,未來數據中心里,大量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需要海量的計算,大量基于圖像、視頻的計算需求,是目前的單一通用計算架構滿足不了的。所以我們預料不遠的將來,整個數據中心里多元架構的算力組合將是主流�!� 張宇昕表示。
筆者觀察到,ARM架構體現在低功耗密集計算領域的優勢,在數據的大并發、多聯接計算中,會幫助用戶突破現有存在的計算瓶頸。
“多元計算是未來的趨勢。” 張宇昕說,“國家大力推動新基建,我們在做數字化基礎設施時,一定要把多元計算的架構策略考慮進去,使技術更符合未來業務的要求,而且在新出現的多元計算能力上,我們國家已經有非常多的核心技術、創新技術積累,可以推動這些技術不斷超越過去,向前發展�!�
多元計算帶來的不僅是硬件架構的變化,如何讓多種業務類型、多種數據類型之間能協同工作,也是很大的考驗。
去年,華為云面向云、AI、5G時代推出了全新分布式云操作系統——華為云瑤光(Alkaid)智慧云腦�!艾幑饨鉀Q的核心問題就是多業務類型、多數據類型帶來的問題。”張宇昕說,“它向上能夠智能地識別應用,感知應用對算力的要求,向下可以實現多元化異構算力的自動調度和智能化匹配�!比A為云把AI能力融入瑤光智慧云腦,使它具備一定的自學習能力,通過對應用的行為感知來預測某種應用對算力資源的要求,在下層各種異構計算資源和上層應用之間實現最佳供給和匹配,使資源利用率比基于經驗和邏輯判斷做的匹配得到明顯提升。
倒逼“端邊(網)云”能力提升
談到新基建中關鍵承載產業云計算的建設方式,張宇昕認為,第一步應該強化數據中心的建設,做好基本算力的建設(基本算力既包括通用算力也包括異構算力),做好基礎網絡的聯接。第二步是在數據中心之上為行業和應用搭臺,建立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和創新應用平臺,同時通過各行各業的數字化,推進數據治理,實現數據集中,讓數據發揮價值。第三步是把各行各業積累的行業經驗在云化的平臺上積淀下來,例如工業互聯網就是把工業制造的經驗在云平臺上積淀下來,積淀下來就能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中分享,發揮最大的效力。
而隨著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應用的驅動,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形態則趨向于“端、邊、云”、“端、網、云”協同的結構。“5G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物聯網相融合的新應用場景在傳統基建里是不存在的,新技術帶來了新的可能。”張宇昕說,“自動駕駛、遠程工業控制、云游戲、AR\VR這些創新應用場景里,不是單獨由云來完成,或者單獨在手機或者端側設備上完成,這些應用既需要‘端’,也需要‘云’,更需要非常大的帶寬和非常低的時延。這就需要云、端與網絡和邊進行協同�!�
未來的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會倒逼“端、邊(網)、云”提升基礎能力�,F在視頻清晰度已經從720P走到1080P,乃至2K、4K和8K的超高清視頻,需要的帶寬越來越大;工業控制、自動駕駛這類對時延敏感的業務,需要時延越短越好;對計算能力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多元算力的類型也越來越多;這意味著數據中心要升級換代、手機和端設備也要升級換代。“從新基建的角度看,就是不斷地解決更大的、更多類型的計算能力,實現更大的帶寬、更低的時延的聯接能力,端邊(網)云協同的目的就是讓端上的計算和數據中心的計算,通過邊和網絡的聯接來協同,使得端和云的算力更強,時延更低。”
華為將發揮關鍵作用
數字基建的回報是非常可觀的。據業界研究機構分析,在過去的30年中,在數字經濟中每投資增長1美元,會帶來GDP增長20美元。而在傳統經濟里每投入增長1美元帶來的GDP增長僅是3美元,數字產業未來的前景非常好。
外界普遍認為,華為能夠在數字化基建中發揮很關鍵的作用。對此,張宇昕認為,華為的主要能力和貢獻在于數字經濟的底層數字化基礎設施領域。
第一,能夠實現數字化基建核心技術的可控性�!靶禄热灰蔀閲业幕A設施,就要符合基礎設施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牢固而不可動搖,否則不能成為基礎設施�!睆堄铌空f,新基建中大部分是數字基建,其中包括的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華為在這些場景和技術中有多年的積累,而且在“端邊云”、“端網云”協同的結構中,華為有全棧技術、全業務場景的工程能力積累和核心技術創新的積累。
第二,華為在核心技術上有強大的創新能力。聯接技術一直是華為的強項,在全球角力的5G技術上,華為已經占據領導者地位。在計算技術上,近幾年華為將過去沉淀于內部使用的核心技術向外釋放,包括提供基于鯤鵬芯片和昇騰芯片打造的多樣化計算能力、通過全球19萬員工多年使用錘煉的辦公協同系統WeLink、多年軟件開發經驗積累的DevCloud服務、基于自身數字化轉型積累的ROMA平臺等,都將通過華為云向外界做能力開放。華為把過去30年積累的核心技術開放出來,其中有大量的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也經過了華為自身的大規模實踐檢驗。這些技術服務于國民經濟,從而使基礎設施牢固而不可動搖。
第三,華為可以用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經驗,服務于政府、企業、各個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華為自身就是一個大型全球化制造企業,過去30年也經歷了從傳統模式到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演進過程。對傳統制造業、政企行業的轉型來說,這種經驗非常寶貴。其中工業互聯網、ROMA、企業智能(EI)等面向中大型企業的解決方案,將在新基建的這波浪潮下,將通過華為云助力企業用戶發揮最大效能,有效支撐其技術和業務創新。
第四,在全球化視野下,新基建不僅服務于國內市場,也將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華為領先的全球化能力可以幫助實現國家新基建的全球化。華為在全球17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華為具有豐富的通過信息化、數字化實現全球協同的經驗,也在全球積累了豐富的本地化經營的合法合規、安全可信經驗,這些能力和經驗也可以形成云服務,提供給“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剛剛結束的華為云文娛專屬月活動中,華為云就正式發布了2020“凌云出�!庇媱�,利用自身的技術能力與多年海外運營經驗,助力中資企業揚帆出海。
張宇昕說,華為要強調的一點是,基建的核心是基礎設施,華為的核心價值就是把基礎設施搭好,把“路”、“橋”和數據中心修好,做成黑土地,讓我們的伙伴和客戶在這個平臺上跳舞,華為與之攜手未來,共同發展。
“新基建,尤其是數字化基建,肯定不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一定不能做成封閉系統,在技術上開放,在生態上開放,讓整個產業參與其中,大家可以一起把新基建做好,最終國民經濟受益�!痹趯TL的最后,張宇昕表示,“據了解,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大約占全球經濟的20%左右,我估計,國家對數字化基建的投資比例應該高于新基建、老基建總合的20%以上,才能以壓強投資打造牢不可破的數字經濟底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800千伏青南換流站調相機首臺機組順利并網
- 下一篇:天安財險車險綜改順利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