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滄桑六百年:從紫禁城到故宮
2020/10/26 14:39:1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今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宮殿建筑是皇權的象征,不論在哪個國家,宮殿都是一種特殊的建筑。它的建造,集萃了民間建筑的精美,同時賦予宮廷文化的嚴謹格律。紫禁城,無疑是我國傳統建筑今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宮殿建筑是皇權的象征,不論在哪個國家,宮殿都是一種特殊的建筑。它的建造,集萃了民間建筑的精美,同時賦予宮廷文化的嚴謹格律。紫禁城,無疑是我國傳統建筑中最炫目的杰作之一。
1
傾天下之力持續十年備料
永樂四年(1406年)閏七月,以工部尚書宋禮為首的多位大臣,離開首都南京城,分赴大江南北。他們奉命到當地督民采木、燒造磚瓦,征發人力和物資,為一項即將開始的國家建設工程做準備。
這項工程就是在距離南京千里之遙的北京城,修建一座恢弘壯麗的宮城。
這座宮城凝聚著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夢想,寄托著他治國理政的宏偉規劃與深思憂慮。對于這位剛剛經歷了血雨腥風洗禮的新皇帝,“得位不正”的夢魘始終縈繞著他。朱棣希望逃離建文帝的故都,遷都到自己的龍興之地北京。奪位首年,朱棣便下令將北平城改名北京,透露出了遷都的信號。當然,他提出的理由是元朝殘余勢力盤踞在蒙古高原,“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有利于對抗北元。他要效仿父皇朱元璋,建立不世功業,名垂青史。朱棣強力壓制反對遷都的聲音,將各種資源持續輸送到北京城去。
一座配得上朱棣政治藍圖的偉大宮城,呼之欲出。
工部尚書宋禮奉命砍伐嘉木良材之時,不會預料到原材料收集工作會持續10年之久。他們深入原始森林,尋找陽光下最好的金絲楠木。這種楠木高大堅固,香味雋永,且不怕蟲蝕、不易糟朽,是宮殿梁柱的絕佳材料。楠木最大的問題是生長周期長達300年,到永樂年間只存在于人跡罕至之處。宋禮帶領的伐木隊伍,“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將近一半的建設者沒有看到宮城開工的那一刻。這些歷經危難采自西南深山中的巨木,借助長江水力,順流而下,“一夕自谷中出,抵江上,聲如雷”。它們一路呼嘯,在兩岸官民驚訝的目光中,抵達遙遠北方的北京城下。
在如今的保和殿后方,御路正中的石陛是一整塊艾葉青石,長17米,寬3米有余,厚1.7米,重200多噸。這塊巨石采自北京西南良鄉的大石窩,先不論挖掘之難,單就運輸就征調了數萬名勞工。這塊數萬人也搬不動的巨石,只能選在寒冬臘月,先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再從井中汲水潑地成冰道,然后前拉后推,用了28天才將石頭運到工地,最后雕成石陛。
宮城的地磚來自魚米之鄉蘇州。蘇州一帶土質好,燒工精,工部最終選定在蘇州陸慕鎮余窯村生產地磚。這里土質優良、燒制有方、產磚顆粒細密,“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朱棣賜封此地為“御窯村”,御窯所產地磚得名“金磚”。黏土磚為什么冠名金磚?一種說法是金磚成品質地堅硬,有金屬質感,敲擊時發出金屬聲音,因此得名金磚;另一種說法是金磚生產嚴格、制作考究、工序繁復,從取土練泥到出窯磨光需要一年半時間,光燒窯就需要上百天。出窯的成品必須體質細膩,棱角完好,有一絲瑕疵就棄之不用。每一塊運到工地的金磚都極為昂貴,價同黃金。
每一項建筑原料,無不慢工細作、精益求精,十年光陰在不知不覺中便流逝了。“傾天下之力”,莫過于此。
2
整體覆于元朝皇宮之上
在此期間,朱棣的宏偉藍圖漸次鋪陳開來,北伐草原、西下南洋,建章立制、破立有道。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君臣統一了遷都思想,選定“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的萬世之都——北京,為大明王朝的新首都(《明會要》)。萬事俱備,只欠動工了。第二年2月,以泰寧侯陳硅為主,柳升、王通為副的新首都營建工程正式開始。
明朝在元朝大都的基礎上,明確了“三城制”的北京城格局,最外側是由內城和外城構成的“郭城”,護城河環繞著高大的城墻。前三門大街劃分內外城,大街南側為外城,也稱北京“南城”;大街以北是內城。內城南墻開三門,東西北各開兩門,一共九座城門,皇城就在內城中南部。
皇城以內,匯聚著朝廷衙署和與皇室有關的機構。皇城南起長安街,北至地安門大街(時稱北皇城根),東到東皇城根,西抵西皇城根。四條大街圍成一個規整的南北豎長方形,由于西南建有元代大慈恩寺,所以西南角凹進一個小矩形,也就是現在府右街和靈境胡同圍成的區域。民間以“皇城根”代稱北京城。皇城開辟四個城門,正門是南端的承天門(天安門),北門名為地安門,東西分別為東安門、西安門。皇城有四個城門,內城有九個城門,民間又以“四九城”代稱北京城。
陳硅等人將皇城之內建筑騰空、居民外遷,開始鋪設各種街道,修造各處衙署,并在核心的中南部大興土木,興建宮城。皇帝為上天之子,奉天承運,替天牧民。從秦漢至盛唐,帝王所居的宮城都模仿天帝所居的紫微垣,將宮城稱為“紫宮”;皇帝居所為禁區,官民無故禁入,也稱“禁城”。計劃中的宮城便得名“紫禁城”,紫禁城的名號,沒有法定文字,也沒有公開匾額,但在皇權的加持和民俗的流傳之下,深植國人內心。
紫禁城選定的區域,大部分與元朝皇宮重合。元朝覆滅后,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依托元皇宮的基礎,修建了燕王府。燕王府沿用了諸多元皇宮建筑,略加改造。規劃中的紫禁城,肯定不能如藩王府一般因陋就簡。陳硅等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徹底壓制元朝的“王氣”。人們徹底銷毀了燕王府,元朝舊建筑也隨之煙消云散。后來崛起的紫禁城,整體覆蓋在元朝的皇宮之上。
毀掉地面建筑以后,人們接著刨掉了元朝皇宮的基礎,重新做一遍夯土地基,然后人工回填。這種整體重做地基的方法,俗稱“滿堂紅”,新地基稱作“一塊玉”。元朝舊地基整體挖走,工匠按照一層三七灰土、一層碎磚進行回填,反復交替。所謂“三七灰土”是將生石灰、粘土按照31003d17的比例配制而成。為什么不全部回填灰土呢?碎磚與灰土層層疊疊地夯實,可以降低日后建筑物的沉降隱患。此外,新地基還不計成本,在搭配好的三七灰土上潑灑煮好的糯米汁加白礬。黏稠的糯米摻入灰土之中,增強了地基的整體性和柔韌性,使得新地基成為一塊堅硬的整體,完全避免了日后建筑的不均勻沉降。
紫禁城建在一塊巨大、完整的人工地基之上。經測量,新地基最淺處為3米左右,最深處約8米。核心建筑下部的地基較厚,其他地段相對較薄。這種層層疊疊夯實的地基,人們用鎬鍬都很難削平。
在地基的四周,工匠們還挖掘了方正的護城河,取名“筒子河”。搬離的元皇宮舊地基和新挖的護城河泥土,土方數量相當大,再加上建筑廢料,人們在北護城河北部中段壘了一座山脊東西向的山丘,取名“萬歲山”(今景山)。萬歲山南北狹窄,就像一面屏風,屏護著南邊的紫禁城。萬歲山巔峰,正對著皇宮的中線,既是北京內城的幾何中心,也是全城的制高點。該處建有萬春亭,站在萬春亭平臺上可以俯視皇宮,極目九城。萬歲山不僅是一座假山,而且還有特殊的作用:這座人工山下就是元朝皇帝寢宮延春閣,明朝皇帝用一座廢料山丘壓在前朝皇帝的床榻之上,起到“鎮壓”作用。而且這樣一來,紫禁城就處于背山臨水、負陰向陽的風水上佳之地。
文字難以描繪建造者的辛勞,后人也難以想象工程量之大。直接建造紫禁城的是二三十萬征發的民工和衛所官兵,如果算上周邊參與者,建設隊伍總人數當超過百萬。史載“以百萬之眾,終歲在官供役”。原始建材運抵京城后,皇城內外還建造了五座二次加工的工廠,采用場外加工的辦法減輕紫禁城的壓力。這五大廠分別是神木廠、大木廠、臺基廠、黑窯廠和琉璃廠,持續向建設中的紫禁城輸送半成品。
3
眾多無名工匠貢獻聰明才智
紫禁城的設計師是誰呢?這是關于紫禁城諸多待解之謎中的一個。
宋禮、陳硅等人是奉命指揮修造紫禁城的朝廷命官,不是設計師,更不是一線建造者。
有人提及紫禁城是太監阮安設計的。阮安來自交趾(今屬越南),他聰明能干,對我國傳統營造法式有研究、有巧思,營建北京城時奉命設計城池、宮殿及百司府廨。史載,阮安“目量意營,悉中規制,工部奉行而已”,他受蛐蛐籠啟發設計了紫禁城角樓。阮安對紫禁城設計貢獻良多,但整個宮城的宏觀布局并非一名太監能夠設計的。阮安的貢獻,集中在微觀層面。
還有人說蘇州蒯氏家族是紫禁城的設計師。蒯思明是朱棣欣賞的御用建筑師,參加過南京皇宮、紫禁城兩座宮城的修建。其子蒯福擔任紫禁城“木工首”,類似于首席工匠。他們的家鄉——太湖之濱的吳縣香山盛產能工巧匠,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之說。蒯福組織了以老鄉為主的建筑大軍“香山幫”,成為明清兩朝紫禁城的修繕主力。蒯福年邁還鄉后,蒯祥子承父業出任了木工首。紫禁城建成后不久便遭遇了多次嚴重火災,三座大殿和后宮幾乎毀于一旦。蒯祥在京40多年,在正統、成化年間主持復建這些建筑,還修建了明前期的帝王陵寢。他精通尺度計算,工程竣工后的實景與施工前的設計分毫不差,榫卯骨架細微相扣,獲譽“蒯魯班”。蒯祥將江南建筑藝術渲染進北京的皇家府邸,富麗堂皇的殿堂樓閣增添了許多溫婉精致。但蒯祥祖孫三代,仍算不上是紫禁城的設計師。
那些傳承中華技藝、默默付出的無名工匠,才是紫禁城真正的設計者。中國傳統建筑源遠流長,積淀深厚。紫禁城工程為工匠、民工、兵丁提供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比如,工匠們根據北京冬夏季日影的角度,科學測算出“柱高一丈,出檐三尺”,即宮殿出檐為柱高的三分之一,最能達到夏至前后屋檐遮陰、冬至前后室內充滿陽光的理想效果。此外,厚重寬大的人字形頂,嚴絲合縫的磚石墻壁,再加上匠人們在屋頂木板基層之上分層鋪墁的厚達30厘米的泥背層,使得宮城房屋冬暖夏涼,這些都是勞動人民的建筑智慧在紫禁城上的體現。
永樂十八年(1420年)11月,紫禁城城墻、左祖右社、主體建筑建成,標志著紫禁城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大明會典》記載,紫禁城平面呈南北豎長方形,東西二百三十六點二丈,南北三百零二點九五丈。廣義的紫禁城,除了筒子河包圍的城池之外,還包括北部的萬歲山、東南部的太廟、西南部的社稷壇,也包括與紫禁城功能、歷史密切相關的西苑、東苑。
4
昔日皇城今日博物館
從1421年明成祖朱棣入主紫禁城開始,到1924年宣統皇帝溥儀被國民軍“請出”為止,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紫禁城先后住進了24位主人。其中,明朝皇帝14位,清朝皇帝10位。
1912年2月,愛新覺羅家族放棄了江山社稷。與之配套的《清室優待條例》允許退位的溥儀留居紫禁城后宮,并繼續擁有京郊的離宮別院,直到1924年馮玉祥國民軍驅逐溥儀出宮為止。溥儀退出紫禁城后,民國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正式接管。皇家禁臠開始向普通百姓開放。1925年10月10日,超過兩萬名為生計奔波的普通人涌進了500多歲的紫禁城,它從皇帝的“家”成為老百姓的博物館。在這一天,紫禁城也有了新的名字——故宮。“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成為管理紫禁城的專職專責部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故宮博物院于1933年啟動文物南遷行動。工作人員在數月間遴選出文物、圖書、檔案一萬多箱,分五批南運避敵。此后十多年,紫禁城珍寶在上海、南京、洛陽和西南等地開始了傳奇般的輾轉流離。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時,紫禁城破敗蕭瑟,多處宮殿倒塌,垃圾廢料成堆。幸運的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紫禁城迎來了全面發展,不僅重現了昔日的皇宮格局,更成為游人如織的中國文化名片。
1961年,故宮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故宮保存的文物約占全國文物的六分之一,是我國最大的博物館。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也是最大的木制建筑群。(張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