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學前教育,為何“搶跑”難止
2020/10/30 14:09: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石家莊一家設在社區底商的學前教育培訓機構,開設幼小銜接等多種培訓課程。 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攝 ■閱讀提示 教育部網站不久前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石家莊一家設在社區底商的學前教育培訓機構,開設幼小銜接等多種培訓課程。 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攝
■閱讀提示
教育部網站不久前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擬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
消息一出,“給孩子報班了嗎”一時又成為家長們見面時熱聊的話題。
當前,學前教育普遍存在超前教育、過度教育現象。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課程提前學,在許多家長看來,已經是早期教育的常規流程。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不開設小學課程的公立幼兒園,正在被家長們“冷落”。到了幼兒園大班,把孩子轉學到教育機構開設的幼小銜接班強化學習小學課程,也成了趨勢。
對此,教育專家提醒,家長們別只顧著“搶跑”,最終卻丟下了孩子。
你家孩子報班了嗎
10月4日22時30分,石家莊盛世御城小區。
“樂樂,你們英語老師留的朗讀作業今天忘錄了,快起來,錄完再睡。”5歲的樂樂睡眼蒙眬中被媽媽陳果喊起來,捧著媽媽遞來的早教班英語教材,念了一段一分鐘的英語對話。
陳果趕忙把視頻上傳到樂樂英語培訓班的微信群,還不忘和老師說抱歉。
樂樂從三周半開始上英語早教班,“作業”這兒詞,他早就不陌生,沒完成作業,他知道“不行”。
陳果在石家莊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幾乎所有的非工作時間,都優先安排帶著兒子上早教班。英語早教班每周兩個課時,樂樂已經上了2年。此外,樂樂還上著幼小銜接班、數學思維班、作文班和樂理班。
“媽媽,我想玩會兒。”陳果說,經常聽到孩子這么央求,也覺得孩子太累,“可現在就是這個全體‘搶跑’的形勢,能怎么辦?”
小小年紀上著多個早教班、每天都要做作業的樂樂,不是個例。
學齡前兒童學漢字、學拼音、學數學、學英語,特別是在上小學的前一年,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已經是普遍現象。
家長之間日常見面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你家孩子報班了嗎?
迎合家長們對孩子的安排,社會上出現了專門的幼小銜接班,承接公立幼兒園大班的“轉學生”。
“公立幼兒園不讓教小學的內容,大班才學十以內加減法,而在私立幼兒園中班都開始教兩位數加減法了。”家住石家莊橋西區的宋雪飛,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兒子去年上了一年級,她才發現,兒子的很多同學都“搶跑”了。
今年九月,小女兒該上幼兒園大班,宋雪飛果斷讓孩子從公立幼兒園轉學,上了一所教育機構的幼小銜接班。
宋雪飛家附近有三個幼小銜接班,為了決定去哪家,她對比了教學理念、課程安排、師資水平、校舍環境、午睡條件、飯食安排,還找了之前上過的學生和家長、片區學校一年級的老師做了一番口碑調查。
雖然女兒每月學費比兒子當初貴了2000多元,但宋雪飛“心里踏實多了”。
“我不指望孩子上一年級就拔尖兒,但其他孩子都提前學了,她不會,太影響自信心。”宋雪飛說,她身邊很多媽媽都和她一樣有這樣的擔憂。
采訪中,記者加入了幾家學前教育培訓機構的家長微信群,很快,記者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推送。
微信群里,課程顧問發信息:“各位家長,這是來自我們學生家長的真實反饋。幼小銜接班肯定要報,現在報優惠多多。”文字之后配上一段家長夸贊教學效果好的微信對話截圖。
不時還有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直接打電話來,邊打聽孩子信息邊推銷課程:“請問您是某某的家長嗎?孩子快上小學了吧?要不要考慮上個幼小銜接班?我們的特色是珠心算。”
不僅線下培訓機構不斷來電、發信息,線上早教課程也通過各種途徑提醒家長報班是必須的。
“2到8歲學什么?學英語,學思維……”線上早教課程的廣告,頻繁出現在手機、電視甚至樓宇電梯內,以至于三四歲孩子都學會了廣告語。
不過,這些線上線下的早教宣傳,還不足以動搖所有家長。真正讓家長焦慮的是,一些積極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并不是“甩手掌柜”,他們學歷高,有時間精力,更有耐心。
“孩子爸爸怪我給孩子報的班多,他不知道孩子同學的父母們,很多本身都是碩士研究生,對孩子學習抓得更緊,很多孩子不僅周一到周五晚上滿班,周六日也不休息,課上學完課下教。”宋雪飛說。
有教育人士關注到,學歷高的幼兒家長,在孩子報班一事上抓得更緊、“搶跑”更猛。
總之,“別人家孩子都在學”,就足以讓家長們緊張焦慮、踴躍報班了。
究竟給孩子帶來了什么
學前教育培訓機構發的微信截圖里,滿是家長的夸贊,這些機構究竟能給孩子們傳授些什么?
9月26日19時15分,記者以學生家長的身份,走訪了石家莊一家知名教育培訓機構開辦的幼小銜接班。
進入教室,學生們的漢字和拼音作業張貼在墻上,接待記者的“課程顧問”展示了孩子們的學習成果。
“課程顧問”特地拿了兩份學生的書寫作業做對比,一份是已畢業孩子的,一份是剛入學孩子的,“小學一年級老師給出反饋,在我們這里上過的孩子書寫在班上表現最好。”
而且,“課程顧問”向記者承諾,孩子學習一年,能認800個漢字,學會漢語拼音拼讀,會算一百以內的加減法,小學一年級語文、數學全覆蓋。
這位“課程顧問”介紹,他們還可以提供多種教育培訓形式,可以讓幼兒園孩子提早學習小學內容。“可以上幼小銜接,也可以在一年級開學前的暑假上兩個月的速成班,還可以單獨報我們的數學思維、識字讀寫、英語口語等單獨開設的強化班。”
早教行業,近些年發展迅速。行業數據統計,2020年底中國早教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早教市場的競爭也在加劇。
在石家莊,早教的內容分類已經越來越細,除了傳統的鋼琴、舞蹈、繪畫等藝術興趣班,游泳、輪滑、跆拳道等運動特長班,近幾年又有了數學思維、少兒編程、機器人設計等理科特色班。
不過,在家長們心中,早教課程一直有主課和選修課之分,時間上優先保障主課語文、數學和英語。
“我還沒有遇到過一個培訓班也不給孩子報的家長。”宋雪飛了解過,在她大兒子一年級的班上,九成以上孩子都提前學過一年級數學、語文課程,有三分之一以上上過英語早教班。
不過,早教機構教學課程設置是否科學,許多家長卻沒有深入關注。
陳果轉發給記者一道樂樂數學思維課堂上學習的看圖形找規律題目,記者要轉幾個彎才能解出來。
因為有些題目難,陳果和所有同班的家長都要全程跟著上。“不旁聽,孩子要是沒聽懂,我怕不會講。”陳果說。
作為大人都需要想半天的數學題目,真的適合沒上小學的孩子們嗎?
而且,一些家長發現,學前培訓班、一年級把同一個知識點學兩遍,孩子仍舊沒學會。
“同一個知識點,孩子早教班時年齡小理解不了,只能死記硬背,等到上小學一年級,老師再講時,孩子又會覺得學過了,不認真聽,導致兩頭學不透。”石家莊的袁先生最近發現,上一年級的女兒并不會主動查缺補漏,早教班上了,卻是事倍功半。
早教班的效果好不好、管多久,不同孩子情況不同,家長感受不同。但上課、做作業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導致幼兒、小學生近視率提高,卻是事實。
在石家莊一所公立幼兒園工作多年的幼兒教師寧彤,前不久學生入學體檢,剛剛對她班上孩子的視力情況進行了統計,幼兒園大班27人,視力4.7及以下的孩子有6個。
“很多培訓班同時開設線上課程,還要求孩子線上做作業、交作業,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過長,室內學習時間也過長,而戶外活動、遠距離用眼的時間太少。”寧彤說。
記者離開這家教育培訓機構時,正趕上家長接孩子放學,門前的道路一時出現擁堵。一輛輛接孩子的轎車、電動車、自行車,在夜色中逐漸散去。這個時間放學,家長和孩子們大概最早8點才能吃上晚飯。
怎樣改變“搶跑”傾向
近些年,針對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河北省出臺了《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堅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切實提高幼兒園科學保教水平,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這一政策在全省公立幼兒園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執行,但無形中也推動了校外培訓機構的發展。
“由于公立幼兒園不被允許超綱授課,幼兒園的大班學員每年的流失率都在一半以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立幼兒園園長表示。
多年來,教育部門三令五申,試圖改變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卻收效甚微,許多私立幼兒園和校外教育機構也根據政策的松緊打起“游擊戰”:政策緊了就將課程下線,政策松了就繼續開班。
“我也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我不敢拿孩子的未來去賭。”采訪中,陳果說出了眾多家長擔心的一面,他們怕一步趕不上,就可能步步趕不上,所以步步要“搶跑”。
表面上,只是讓孩子提早一年學習小學知識,背后卻是家長對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深度焦慮。
“教育的壓力是自上而下的,幼兒園的壓力來自小學,小學的壓力來自初中……最終壓力的源頭來自激烈的社會就業競爭、成功學文化等多方面,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能夠解決的。”石家莊一家公立幼兒園的園長表示。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多數家長難有“定力”,甚至對培訓班趨之若鶩,只能解釋為形勢所迫。
但在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王智敏看來,家長真正理解早期教育的目標,了解幼兒教育規律,才能對這種急功近利的趨勢有所“免疫”。
“一些家長在早期教育上重知識,輕素質,認為讓孩子盡早學會讀、寫、算等書本知識,就完成了教育任務,達到了教育效果。”王智敏認為,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隱性教育”,要比單純認幾個字、會做幾道題的“顯性教育”重要得多。
比如,對孩子專注力的訓練,對自律能力的培養,都會對孩子長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很多家長和王智敏交流,孩子到了四五年級,仍然不能自主地寫作業,寫一會就玩起來,要全程陪同和監督,有的孩子甚至一寫作業就頻繁上廁所,以此來拖延逃避。
王智敏表示,兒童的發展必須在適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礎上,進行適時訓練,不能隨意逾越其認知發展階段。
“兒童最初的學習方式就是玩,玩童才是健康兒童。幼兒園要教育幼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使其能一生持續地學習、有質量地生活。”王智敏說。
專家認為,除了家長要提升對幼兒教育目標的認知,要使幼兒教育徹底走出小學化怪圈,教育主管部門也要加大監督力度。
教育部門在監管幼兒教育小學化、嚴禁小學非零起點教學的同時,更要正確引導家長和社會對幼兒園的評價標準,讓家長真正認識到片面“以知識取人”換取一時的成績領先,長遠來看得不償失。 (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
■記者感言
幼小銜接,應該銜接什么
采訪中,記者明顯感受到,許多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們很猛、很拼。猛在報班,拼在知識。
誰家孩子認識了多少字,會幾位數的加減法,能背多少首古詩……每當有這樣的話題,家長們都會繃緊神經、豎著耳朵聽。轉身回家,決定給孩子再報一個班。
3到6歲的幼兒教育,究竟應該把力用在哪兒?幼小銜接,到底應該銜接什么?
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按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從中可以看出,在重要性上,健康、語言和社會三個領域,情感、態度、能力三個方面,是排在科學、藝術和知識、技能之前的。
幼兒首先要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對比這些培養目標,我們身邊卻常見這樣的孩子:頭腦聰明反應快,懂得多,但稍不順心意就發脾氣,哭鬧喊叫,看過的圖書、玩過的玩具到處亂扔,吃飯、洗漱、睡覺等都要不斷催促才能完成。
而且,許多孩子不愛運動,從小喜歡捧著電子產品“宅”在家里。而許多教育機構的幼小銜接班,都開辦在商業寫字樓和商場中,教室很多,可供運動鍛煉的活動場地卻很少,這也縮減了孩子們的運動時間。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家長也不能忽視。
幼兒要能與人交談,講話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長期以來,大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聽話”,不重視語言思維訓練,很多孩子不能在眾人面前自信、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這直接影響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
同時,要讓孩子從融入幼兒園班集體開始,鍛煉融入社會的健康心態和能力。
幼兒要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一言蔽之,幼小銜接,更重要的靠情感、態度和能力來銜接,而非只是掌握書本知識了事。
“80后”“90后”家長的確比上一代人更重視孩子教育,但這種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識技能的習得,更應該關注孩子行為習慣和性格的培養,畢竟能為孩子一生發展打好基礎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近日,《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頒布,提出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可見,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是教育的發展方向。
文/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
轉自:河北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航空貨運“飛”得更高
- 下一篇:UC、QQ等8款瀏覽器統一自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