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扎實推進工業通信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2020/11/4 15:36:1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十三五”期間,乘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東風,我國積極探索一條破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工業綠色轉型發展道路,對生態環境改善和能源資源節約作出了積極貢獻,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高質“十三五”期間,乘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東風,我國積極探索一條破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工業綠色轉型發展道路,對生態環境改善和能源資源節約作出了積極貢獻,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落實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部署,扎實推進工業和通信業綠色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2016年至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15%;粗鋼、粗銅、氧化鋁等重點產品綜合能耗分別下降4.9%、17.9%、7.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27.5%。尾礦、粉煤灰、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赤泥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加快向集聚化、規模化、高值化發展,廢鋼鐵、廢塑料、廢舊輪胎、廢礦物油、廢舊動力蓄電池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快速提升。
注重頂層設計工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唯有強有力的頂層設計,才能引領高質量的綠色發展。“十三五”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強化頂層設計、系統把脈,一張藍圖繪到底,先后制定實施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發布了《工業節能管理辦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管理暫行辦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為我國工業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
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又降低污染物排放負荷。近年來,工業領域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推動經濟發展整體效益全面提升。
以“破”為先,利用能耗、水耗、環保、安全、質量等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破除無效供給。比如,“十三五”以來,全國出清1.4億噸“地條鋼”產能,優化了市場環境,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了新的發展空間。
以“立”為本,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生成,2016年至2019年,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年均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個和2.8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45.3%進一步提升至2019年的46.9%。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既帶動了創業就業,增強了經濟發展動力,也以更低的資源消耗和更小的環境影響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降”促轉型,持續加大節能、節水、資源節約投入,對企業工藝技術裝備、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體系開展全面診斷,實現降本增效。2019年,累計為4000余家工業企業提供節能診斷服務,預期可實現年節能量1400萬噸標準煤,節約能源成本約110億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綠色發展,先進的技術裝備必不可少。綠色技術裝備是支撐各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和基礎,是推動工業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十三五”以來,先進適用的綠色技術裝備在各行業、領域不斷推廣普及,供給能力大幅提升。
從行業來看,鋼鐵行業超高壓煤氣發電、燒結余熱發電等技術普及度不斷提高,二次能源自發電比例提升至50%;水泥行業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普及率超過80%;石化行業高效降膜式蒸發技術裝備加快推廣,單套裝置傳熱效率提升30%;紡織行業通過推廣小浴比染色技術,實現節水減排50%以上。從重點領域來看,新增變壓器中高效變壓器占比由12%大幅提高至46%。
強化區域協同工業綠色發展乘風破浪
“十三五”期間,我國重點區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進步明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等重點地區探索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模式,區域工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不斷升級優化,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初步形成了區域綠色協同發展格局。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我國冶金和煤電產業最主要的集聚區,工業固廢的產生與堆存一直是制約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難題。為了化解這一矛盾,工業和信息化部從更高的格局和更寬的視野來看待區域不協調不充分發展的問題,通過構建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來提升區域資源利用效率,于2015年印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年)》。行動計劃自啟動實施以來,三年累計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約22億噸、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3.3億噸,還建設了承德、朔州、鄂爾多斯、招遠等一批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固廢制備新型建材等產業快速發展。河北、山東、天津等地再生資源產業集聚效應顯現,形成了廢金屬、廢塑料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集聚區。在政策的引導下,京津冀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與生態協同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再看長江經濟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長江經濟帶沿線加快工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創建了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重慶、成都、武漢、鹽城等地區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
工業的一抹綠色既借由產業鏈向縱深延展,也通過園區向四周輻射。工業企業和園區是生產制造過程的重要載體,是綠色制造體系構建責任主體。當前,我國工業綠色轉型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十三五”期間,一批綠色發展典型企業和園區紛紛涌現。各地工業企業、園區在政策引導和鼓勵下,積極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行業龍頭企業不斷探索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共創建1402家綠色工廠、118家綠色園區、90家綠色供應鏈示范企業,開發1097種典型綠色設計產品,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突破帶動作用,在電子、紡織、鋼鐵、化工等多個重點行業成功研發了一批制約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共性技術,輻射和帶動了重點省份或區域工業高質量發展。
掌握主動從源頭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取得工業節能減排事半功倍的效果,關鍵是要找準重點、抓住關鍵,在關鍵點和癥結點上出實招、出妙招。“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下先手棋,打主動仗,以源頭減排助推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實踐證明,從源頭實現清潔生產的環境和經濟效益要優于末端治理。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電器電子和汽車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控制度,截至目前,累計超過1.5萬種電器電子產品完成有害物質限制使用合格評定,載客汽車(M1類)產品已基本不含除鉛以外的5種管控有害物質。重點工業行業通過推動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從源頭削減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此外,為有效抵消冬季采暖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剛性增量,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了采暖季錯峰生產,2017—2018年采暖季共對上萬家企業實施了錯峰生產,對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我國TFT-LCD液晶面板行業發展迅速,但因受到液晶面板結構限制,產品拆解回收難度較大,液晶材料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廢液。合肥京東方從源頭上想辦法,通過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共建TFT-LCD液晶面板回收拆解及再生體系,共同打造TFT-LCD液晶面板生產、回收利用的綠色閉環,實現包裝回收率97%以上,產品廢料回收利用率達到100%。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下一步,工業領域將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落實到推動工業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目標和任務中,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提供更高品質綠色產品,補齊綠色發展短板,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以工業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為共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吳麗琳)
轉自:中國電子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