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澳葡萄酒實施臨時反傾銷 國產葡萄酒或將迎來新機遇
2020/12/11 11:36:1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裁定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存在傾銷,并采用保證金形式對相關產品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各公司保證金比率為107.1%—212.1%。”日前,商務部發布2020年第59“裁定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存在傾銷,并采用保證金形式對相關產品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各公司保證金比率為107.1%—212.1%。”日前,商務部發布2020年第59號公告,公布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相關葡萄酒反傾銷調查的初步裁定,這使得澳大利亞葡萄酒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一時間,澳大利亞葡萄酒該何去何從,誰又來彌補這個市場的空缺?引發了行業的強烈關注。
今年7月6日,中國酒業協會代表國內相關葡萄酒產業,正式向調查機關提起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進行反傾銷調查的申請。調查機關于8月18日發布立案公告,決定對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調查機關對澳大利亞葡萄酒行業的特殊市場情形進行了調查,初步信息顯示澳大利亞葡萄酒市場的供求關系及資源配置受到了非市場因素影響。在初裁中,暫不就該特殊市場情形做出認定,初裁后調查機關將對此進一步調查。同時,調查機關初步裁定,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存在傾銷,國內相關葡萄酒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商務部表示,根據《反傾銷條例》第二十八條和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調查機關決定采用保證金形式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自2020年11月28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被調查產品時,應依據本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保證金比率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
中國市場難以替代
日前,澳大利亞貿易部長Simon Birmingham就此事發表意見稱:“這對澳洲葡萄酒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澳大利亞方面之所以反響如此強烈,原因就在于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市場。數據顯示,2019年中澳葡萄酒貿易總額達到了排名第二的美國市場的3倍。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發布的進口數據顯示,在截至2020年5月的12個月內,澳大利亞在中國內地葡萄酒進口額中占比37%,遙遙領先于法國所占的27%、智利所占的13%、以及意大利所占的6%。
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亞葡萄酒行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之深。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澳大利亞葡萄酒行業的營收本身就不景氣,如果再失去中國這一重要市場,無異于“棺材上釘釘子”。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稱,澳大利亞一些主要葡萄酒產區的釀酒廠都在關注處境艱難的未來,因為中國的葡萄酒反傾銷措施可能會使規模較小的釀酒廠倒閉,并迫使較大的種植者尋找新市場。澳大利亞葡萄與葡萄酒協會首席執行官巴塔格林表示:“中國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市場,然而現在,來自歐洲等地的主要競爭對手已經有了100%至200%的稅率優勢,這令我們的競爭力變得非常困難。”根據澳大利亞葡萄和葡萄酒協會的數據,在截至2020年9月的過去12個月中,出口到中國的葡萄酒占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總額的39豫。“澳大利亞約一半的葡萄酒通常會在每年的最后4個月銷往中國,但現在這些酒無處可去。”巴塔格林說。
另據澳大利亞葡萄與葡萄酒管理局方面消息,自本月初開始實施非正式的進口禁令以來,中國各地的港口就已經堆積了數百個澳大利亞葡萄酒的集裝箱。因海關延誤,這些葡萄酒現在都將適用于最新的關稅規定。
葡萄酒市場洗牌加快
本次裁決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影響最大的是保證金制度。從商務部公布的各公司保證金比率列表來看,不同公司的產品繳納的保證金也不同。被抽樣公司中,天鵝釀酒有限公司保證金最低,比率為107.1%;卡塞拉酒業私人有限公司次之,比率為160.2%;而富豪葡萄酒產業酒商有限公司,即奔富的母集團,業內常稱之為富邑集團的保證金比率最高,為169.3%。與此同時,包含保樂力加釀酒師有限公司在內的其他配合調查的公司保證金比率為160.6%,其他澳大利亞公司保證金比率最高為212.1%。如果以一瓶酒完稅價格是100元來計算,疊加進口增稅稅率13%,需要交納的保證金金額就是120.91元—239.67元不等。
而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需要向海關交納保證金的是中國的相關進口商而不是澳大利亞的生產商。這對于廣大中小進口商的資金鏈是極大考驗,而且一旦上游企業有所閃失,那么這筆保證金將無法收回。
對此,上海云酒倉CEO張海嘯認為:“保證金沒講清楚什么時候退,如何才能退。進口商們肯定是不愿意付這個保證金的。”“現在考驗澳大利亞葡萄酒的主要是環節、資金流。資金流保證進口,200%的保證金可不是小數字,從經營的企業和運營商來看最大的問題是需要企業有強大的資金流。小規模的進口酒商實在沒有冒這個風險的必要了。”有進口商說。
“目前,保證金稅率并不是一刀切,但是要交真金白銀,數額還是巨大的。并且什么時候退還不好說,這就對酒莊、酒商的資金鏈要求比較高。”獨立媒體人&酒評人、美酒美食專欄作者Annie蔡金萍表示,年前的這一波銷售旺季,進口商和經銷商肯定要受影響。因為成本上升,未來的不確定風險加大,會進一步加快葡萄酒市場的洗牌。
不少從事澳大利亞葡萄酒銷售的經銷商透露,早在8月份商務部宣布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葡萄酒發起反傾銷調查時就已經開始準備轉型和尋求新的市場機遇了。“目前,中國葡萄酒市場呈現出渠道界限模糊化、市場碎片化、產品需求多元化等特點,經銷商已經很少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了。像我公司進口的葡萄酒除了澳大利亞外,還有法國、智利、意大利、西班牙等。”有葡萄酒進口商坦言,目前反傾銷補貼的征收由誰來埋單還不明確,未來,會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來進一步完善公司的產品布局。“葡萄酒市場是一個周期性的市場,此消彼長很正常。
我覺得反傾銷措施對整個中國葡萄酒市場影響并不大,但對消費者來說,肯定是有影響的,因為葡萄酒的價格會上漲。”
有專家認為,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澳大利亞葡萄酒短時間內漲價的趨勢或不可避免,畢竟奇貨可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證金不應成為漲價的理由,因為理論上來講保證金并沒有造成酒體成本的上升,將保證金偷換成關稅概念的行為有違商業倫理。
也有業內人士有較為樂觀的預判:“從長遠來看,是對于澳大利亞酒商的一種滌濁揚清,所以,未來澳大利亞葡萄酒會在中高端市場存活,相比起其他國家,總體地位不降反升,所占份額可能會下滑一些,但所占金額未必下降太多,而且生態會更加健康。”
利好國產葡萄酒
對于此次調查結果,業內人士一致表示堅決擁護。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表示,對于商務部針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反傾銷調查的初步裁決表示支持和歡迎。
“目前的中國葡萄酒市場形勢本來就是少數人的狂歡、多數人的凄涼。從長遠角度來講,反傾銷有利于公平競爭。”業內人士表示,反傾銷措施對除澳大利亞外所有葡萄酒都有利好,尤其是多產餐酒的智利、西班牙等。
對此,國際注冊葡萄酒貿易大師J·rg Philipp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智利葡萄酒很有可能后來者居上。他們和中國也簽訂了自貿協定,享受進口零關稅待遇,并且兩國關系日趨密切,貿易發展持續向好。”J·rg Philipp分析,實施反傾銷措施不僅利好智利,還可能惠及至阿根廷、西班牙和南非等國家,甚至中國的國產葡萄酒,如果能積極布局,也會從中分一杯羹。
在商務部發公告的同一天,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了2020年1—10月中國葡萄酒進口數據:今年前10個月,中國葡萄酒進口量為386330千升,同比下降29.3%;進口額為1502.2百萬美元,同比下降24.5%。這也是自今年1月起,進口葡萄酒連續10個月呈現“雙降”趨勢。有業內人士指出,疫情的突發、二次暴發是導致今年葡萄酒進口量驟跌的主要原因。“對國產酒來說,這是一個利好機會,會帶動消費群體在認知上發生轉變。”深圳市智德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表示,從整個市場發展的角度來講,中國市場原本就是國際化的市場。消費者現在對于商品的選擇,主要的指向并不是進口酒就好,國產酒不好,而是逐漸開始轉向產品自身。品質好加上價格合理,再有些品牌效應的葡萄酒會越來越流行。
中國擁有著超過十三億的人口,這其中無疑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澳大利亞葡萄酒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份額,此次反傾銷調查,讓原本因為關稅協定而享受零關稅的澳大利亞葡萄酒被征收巨額保證金,導致其原本的價格優勢一瞬間化為烏有,一方面給了其他地區葡萄酒填補市場的機會,同時也給了中國本土葡萄酒發展空間。
“國產酒具有質量優勢的品牌,短期來講是有機會的。但從長期來看,國產酒還需要老老實實提升品質,通過合理化的定價回歸市場,要真真正正基于用戶導向來做產品和品牌。”Annie蔡金萍如是說。
“品質確實不錯,但是價格非常高,又沒有品牌效應,同樣也是不好賣的。”王德惠建議,國產葡萄酒需積極改變營銷模式,“目前,源于互聯網+和消費理念的改變,興起了一些新形態,國產酒要利用市場過程中的變化采取一些創新的模式。”
“中國葡萄酒是時候出現一個如‘奔富’的品牌了,或者大單品也可能,這些年的技術革新、品質基礎、市場培育、大品牌旗下的精品酒莊有機會,有特色的精品酒莊也有機會。”北京正一堂戰略咨詢機構平臺總監劉珊珊說。
“在分析市場趨勢和傾聽消費者意見上,中國國產葡萄酒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J·rg Philipp表示,未來,應該發揮國產葡萄酒的優勢,明確市場定位和形象,通過加強對地域、文化、土壤以及中國葡萄品種的研究,生產具有中國風土特征的葡萄酒。“一旦消費者喜歡上了葡萄酒,并以喝中國葡萄酒為榮,那么,中國葡萄酒就會受到更多本國葡萄酒愛好者的青睞。”(顧雨霏 綜合整理)
轉自:中國食品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