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碳”目標下的多晶硅和碳酸鋰行情變化
2023/9/20 17:10:57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年來,光伏裝機和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加,帶動原材料消費急速增長。然而,產業鏈不同環節擴產周期差異導致原料供需錯配,推高硅料和鋰鹽價格。多晶硅和碳酸鋰自2020年以來的價格走勢近年來,光伏裝機和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加,帶動原材料消費急速增長。然而,產業鏈不同環節擴產周期差異導致原料供需錯配,推高硅料和鋰鹽價格。多晶硅和碳酸鋰自2020年以來的價格走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同時,由于碳酸鋰成本波動大,在價格下行期間相比工業硅有更強的支撐。
多晶硅產業概況
多晶硅上游為工業硅,工業硅以硅石(脈石英、石英巖、石英砂巖等)為原料,生產過程中輔以炭質還原料,如木炭、石油焦等在礦熱電爐中加熱到2000℃冶煉而成。石英作為地殼中最常見礦物之一,國內冶金用石英儲量超過3.6億噸,原料充足。工業硅在生產過程中,每噸消耗電量為1.1萬kWh~1.3萬kWh,國內工業硅產地主要集中在低電價的新疆、四川和云南等地區。限電、能耗管控、設備檢修等會影響工業硅供應。近年來,僅2021年夏季由于限電工業硅價格出現大幅波動。
多晶硅下游為硅片和電池片等光伏組件。2019—2022年,國內新增光伏裝機量分別為26.5GWh、48.2GWh、54.9GWh和87.4GWh。全球年度新增裝機量同期自122GWh增加至230GWh。
全球光伏行業高景氣帶動多晶硅產量快速增長,2019年—2022年,全球多晶硅產量接近翻番,由50.8萬噸增加至100.1萬噸。但與下游產品相比,處在中游的多晶硅具有技術門檻高、投資金額大、投產周期長等特點。多晶硅產能建設周期需12~18個月,爬坡周期約為3~6個月。而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等環節擴產周期僅3~6個月。因此,光伏消費突增易造成多晶硅半年以上供需錯配。
多晶硅行情追溯
2021年,多晶硅與下游產能擴張周期錯配矛盾顯現。2021年一季度,國內多晶硅產量同比僅增長7.1%,而太陽能電池產量增長58.3%。2021年四季度,通威、保利協鑫等項目投產,產能增長15萬噸,硅價小幅回調。
2022年,硅料供應增量仍不及需求增量,多晶硅價格高位上漲,且多個因素支撐多晶硅價格高位運行。直到2022年末,硅料產量才穩步釋放。多晶硅庫存不斷突破新高,現貨價格直線回落至13萬元/噸。雖然今年2月份多晶硅價格短暫漲幅超75%,但供給端釋放樂觀,硅價一路下滑,近期在70元~80元/千克附近波動,為近3年以來最低價格,與二線、三線企業綜合生產成本持平。
鋰與多晶硅
鋰鹽是鋰離子電池的最主要原料,2022年,全球80%以上的鋰應用于電池領域。近年來,動力電池發展迅猛。2022年,國內動力電池產量較2020年增長超560%。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發電滲透率提升,未來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增量可觀,鋰消費量將進一步提升。同為低碳經濟核心原材料,2019年以來,鋰和多晶硅行業發展有諸多相似點。
首先,鋰鹽和多晶硅的上下游擴產節奏不一,消費端急速增長易引發階段性供需失衡。鋰資源廣泛存在于地表和地下水體以及地殼巖石中,本身并不稀缺。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統計,全球鋰資源量9800萬金屬噸,折合碳酸鋰當量約2.4億噸,而2022年全球消費量約80萬噸碳酸鋰。但鋰礦開發周期長,涉及地質勘查、礦權獲取、環評審批、礦區建設等多個環節,全周期耗時常在5年以上,即使在獲取礦權后的建設或棕地項目擴產也需要1.5年以上。
鋰電和光伏行業發展經歷相似周期。2019年,不僅光伏產業發展降速,新能源汽車市場也陷入停滯期,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環比2018年降低2.3%。需求遇冷帶動鋰價下移,鋰鹽售價一度跌近成本價。上游資源開發降溫,曾屬于寧德時代的NAL項目(加拿大),澳大利亞Altura、Bald Hill等高成本項目停產,資源端供給增長陷入停滯。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開始爆發式增長,2020—2022年度增長率分別為42%、107%和56%。從電池端來看,2021年和2022年,國內動力電池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70%和147%。然而,資源端不動產項目擴產增量短期不及消費增量,新建或復產項目直到2023年才集中釋放。在上游高利潤驅動下,終端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以及礦業公司紫金礦業、洛陽鉬業等在全球范圍內布局鋰礦項目,鋰供給預期趨于寬松。
值得注意的是,碳酸鋰和多晶硅之間也存在一些不同點。在成本方面,通威股份等頭部企業多晶硅生產成本能降至4萬元/噸左右,二線、三線企業成本相對更高,生產綜合成本為6.6萬~7.5萬元/噸。碳酸鋰因原料不同,成本曲線更陡峭。以企業鋰礦和鋰鹽一體化建設測算,國內外鹽湖產碳酸鋰單噸成本約2萬~4萬元,澳大利亞鋰精礦提鋰成本約4萬~6萬元/噸,國內高品位鋰云母含稅成本7萬~9萬元/噸。低品位鋰云母提鋰單噸成本多為10萬~15萬元。但是由于國外鋰精礦長協定價滯后于鋰鹽價格變動,當前外購礦生產企業碳酸鋰成本仍高于20萬元/噸,企業毛利轉負。在尚未完全脫離供需緊平衡背景下,外購鋰精礦冶煉碳酸鋰成本有望支撐碳酸鋰價格。但隨著2023—2024年鋰資源項目大量投產,鋰價有望觸及低品位云母礦成本10萬~15萬/噸。總之,碳酸鋰因為原料來源和生產工藝的多樣性,現貨價下行時成本支撐較工業硅更強。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