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塊冰箱面板看鋼鐵制造供應鏈 中國“鏈”接世界 打造全球合作“共贏鏈”
2024/12/2 15:10:57 來源:央視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鏈接世界,共創未來。為期五天的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26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正式開幕。中外企業以鏈為媒,再襄盛舉。本屆鏈博會展商提升、展區上新、展臺聯鏈接世界,共創未來。為期五天的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26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正式開幕。中外企業以鏈為媒,再襄盛舉。本屆鏈博會展商提升、展區上新、展臺聯動,更加突出“鏈式”思維,全流程展示各鏈條上中下游重點環節,推動中外企業聚鏈成群、優勢互補,“鏈”出更大朋友圈,唱響合作開放新樂章。
先進制造鏈究竟“鏈”什么?
本屆鏈博會新增設了先進制造鏈展區,接下來我們就來重點關注。
首先,先進制造鏈究竟“鏈”什么?讓鏈博會吉祥物“鏈氪”帶我們了解。先進制造鏈就是從研發設計、新材料運用、關鍵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先進裝備等四個方面,展現全球先進制造領域從前端設計到終端產品應用的全產業鏈。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先進制造鏈,那就是“讓生產更加高效”。
哪些企業可以納入先進制造鏈呢?先進制造鏈主要聚焦科技賦能、智能發展和前瞻布局,集合了軌道交通、生物醫藥及商業航天等多個領域的國內外領軍企業。從智能的數控機床和工業母機到復雜的3D打印設備,從精密的智能傳感器到強大的工業機器人,從數字化的智慧工廠到智能制造解決方案,都是先進制造鏈的一環。
從一塊冰箱面板看鋼鐵制造供應鏈
還有大家熟知的傳統的鋼鐵產業,現在也納入了先進制造鏈。接下來我們就給大家舉個例子。冰箱家家都在用,但您知道一塊冰箱面板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嗎?中國最大的家電用鋼供應商——河鋼集團出品的冰箱面板正在鏈博會展出,制造它的鋼材來自河北唐山的生產車間,而鋼材的主要原材料則是來自南非的鐵礦石。從上游的鐵礦石開采運輸到中游的鋼鐵冶煉加工,再到下游的各種終端產品,整個產業鏈條都滲透著先進制造。
此時此刻,我們看到,兩路總臺記者已經出現在了大屏幕上,一路記者古峻嶺正在鏈博會先進制造鏈展區,也就是冰箱面板這條先進制造鏈的下游。另一路記者楊海靈正在河北唐山的鋼鐵生產車間,也就是制造鏈的中游。同時我們還有一路記者趙祎楠稍后也會從鏈條上游——南非主要的鐵礦石出口港口為我們帶來報道。接下來,我們就從展會上的這一塊冰箱面板出發,還原一條鋼鐵制造的供應鏈。
先進制造鏈館也是本屆鏈博會新增加的一個館,這個館的口號是“讓生產更加高效”,僅這一個館里就有80家企業參展,其中有近1/3是外資企業。整個展館參展的企業,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各有不少,難分伯仲。
這個沙盤看起來是一個微縮的鋼鐵冶煉廠,在傳統印象中,這種冶煉行業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代名詞,但是我們注意看,這里煉鋼用的能源居然是綠色的氫氣,這就是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項目。工作人員介紹,他們企業每年煉鋼會產生大量副產品焦爐煤氣,他們把這些焦爐煤氣放在氫基豎爐中進行高效轉化,每年提純氫氣可達20多億立方米。
通過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直接制取綠氫,全程近零碳排放,再用綠氫來煉鋼,成功驗證了從“綠電—制綠氫—再冶煉綠鋼”的技術可行性。和傳統煤炭冶煉工藝相比,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80萬噸,煙粉塵排放減少80%以上。
這就牛了!這可以說是世界鋼鐵史上由傳統“碳冶金”向新型“氫冶金”轉變的重要里程碑,邁上了“以氫代煤”冶煉“綠鋼”的新臺階。為冶金行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這還不只是實驗,工作人員介紹,這項先進工藝目前已經在一些世界知名汽車品牌的合資工廠里應用了。而這項氫能煉鋼的新工藝將會讓我國在世界綠鋼產業供應鏈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們再來看看鋼鐵供應鏈當中的下游終端產品。這里的展臺上擺放著不同顏色、各種型號的彩色鋼板。這些紋理和顏色可不是噴涂或是貼上去的,冶煉軋制生產出來就已經是這樣了,無需在經過任何上色貼膜等藝術加工,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在了一些中高端的家用電器上。不止如此,我們看到這個展位的隔墻也都是用這種鋼板搭建起來的。像大理石紋、木紋墻體,看起來就像是木頭的家具,連敲擊的聲音聽起來也不像是金屬材質,但其實它是如假包換的精鋼板材。和傳統木質家具相比,它有著高度的穩定性,同時防水、防火、防變形、防霉、防污染,還防蟲,而且它無甲醛、抗震系數高、使用壽命也大幅延長。通過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終端產品,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鋼鐵等冶金產業正積極地由傳統制造業向新質生產力轉型升級,變得越來越“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
那您可能要問了,有著這么多的優異性能的產品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呢?此刻我的同事楊海靈正在生產這些產品的鋼鐵車間里,我這里看到的是整個鋼鐵供應鏈條的下游終端新產品,而海靈所在的鋼鐵冶煉加工車間則是這條鏈上的中間環節。接下來由她為大家介紹,這些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在河鋼集團唐鋼公司熱軋事業部的成品庫,每90秒鐘就有一卷鋼從熱軋機下線來到這里,一卷卷卷鋼坐著智能小車,由機械臂打上鋼號,有了身份編號之后,就可以入庫了。這些龐然大物來到成品庫后就好像聽話的學生,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此熟門熟路,這就離不開“5G+智能天車系統”的“指揮”。這個智能系統能夠精準地將鋼卷吊運至指定庫位,這些鋼卷通過冷軋工序進一步加工,就可以制成高端鍍鋅鋼。剛剛給大家展示的家電鋼、建材鋼的原材料就是它們。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來帶大家從空中視角來看。我所在的這個園區占地面積5.73平方公里,相當于800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通過航拍可以看到,封閉的連廊和管道串聯起了整個鋼鐵叢林,270多公里的管道,相當于從這里直接通到北京,它形成了整個園區的物流大動脈。鋼鐵冶煉要經歷一百多道工序,26日參觀后,記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智能。比如在轉爐作業區,這里實現了“一鍵煉鋼”,顛覆了傳統的煉鋼模式。天車吊裝著1400多攝氏度的鐵水,精準傾倒進煉鋼轉爐,相比過去人工加機械的轉運,出鋼時間比過去縮短了10%以上,降低了熱損耗,也節約了生產成本。
取樣機器人將鋼樣從煉鋼爐中取出,在壓縮空氣推送下,穿過800米的空中長廊,降落到鋼鐵檢測中心接收站。緊接著7臺機器人接收鋼樣,進行檢測分析,只需170秒便可以完成檢測。合格的鋼水經過連鑄環節來到熱軋機后,大數據可以對產品的抗拉強度等關鍵指標進行預測和優化,從這里出去的鋼的厚度誤差不超過0.02毫米。這七臺精軋機可以滿足客戶對鋼的寬度、厚度和重量的不同需求,實現定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些關鍵的生產環節中,煉鋼工人非常少。他們在哪里?在唐鋼的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大家可以看到,在這個十幾米寬的藍色大屏幕上,鋼鐵冶煉的一百多道工序、4000多個關鍵節點的數據一目了然。企業負責人告訴我,以前鋼鐵工人看的是身板,現在講的是知識和技術。
就在距離唐鋼公司60多公里的曹妃甸,華北理工大學和河鋼集團聯合打造了“燕趙鋼鐵實驗室”,它集聚了高校、企業、研究院和院士資源,“企業出題,實驗室答題”,逐步形成上中下游深度協同的全產業鏈創新網絡。正是有了科研的助力和智能化升級,河北也正在從鋼鐵高產大省向智能化轉型。
感謝海靈和峻嶺給我們帶來的現場報道,讓我們看到 一塊冰箱面板從煉鋼到成品的生產制造過程,也讓我們直觀感受到其中涉及的一個個供應鏈的環節。說完了中游和下游,那么在這條鋼鐵制造鏈的上游,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來看總臺記者趙祎楠從南非主要的鐵礦石出口港口發回的報道。
南非的理查茲灣港是南非乃至整個非洲非常重要的礦藏下水港之一。放眼港口,可以看到貨輪在緊張裝卸,運輸鐵礦石的火車也正有條不紊地駛入港區,整個港口一片繁忙景象。近年來,這座港口見證了中非供應鏈合作的持續深化。作為非洲最大的鐵礦石和煤出口港之一,港口每年出口數百萬噸的鐵礦石,這些礦石正是中非合作的一個縮影。從礦區到港口,再到跨洋運輸的每一個環節,中非雙方通過手拉手的合作共同優化了供應鏈效率,讓這條橫跨大洋的資源運輸鏈條更加快捷、高效。
具體來看,在礦區生產環節,雙方合作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比如,通過新設備的應用,礦石的品位從原來的58%提升到了65%左右,每一艘貨輪運回的鐵元素含量也隨之增加,為整個供應鏈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在運輸環節,中非企業還共同開發了一套全新的火車調度跟蹤系統,可以實時掌握火車的動態,并最大程度壓縮裝卸車時間,實現高效調度。從礦區到港口的往返周期由原來的12天縮短到了9天,大幅提升了運輸效率。
在港口裝卸環節,中非合作也顯現出顯著成效。通過升級裝卸系統,現在貨輪的進出港效率大大提高。一位港口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以前貨輪常常需要在港口外排隊等待多日才能靠港裝卸,而現在這樣的等待幾乎不存在了。
不僅如此,在跨洋航運環節,中非合作進一步推動了綠色與高效的結合。比如,目前運行在這條航線上的貨輪不僅更加環保,航速也更快。如今,從理查茲灣港到中國的運輸時間已經從過去的一個多月縮短到了20天。
可以說,通過中非雙方在礦區、運輸、港口、航運等全鏈條環節的緊密合作,先進技術的應用和協同能力的提升使得這條供應鏈在提速的同時也更加高效,為中非的合作共贏注入了強勁動力。
從鐵礦石的開采運輸到鋼鐵冶煉再到家具家電鋼材制造,這條鋼鐵制造供應鏈的轉型升級,正是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向“新”而行、雙向奔赴、合作共贏的一個鮮活的案例。
轉自:央視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