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發布海洋經濟“十四五”規劃
2021/7/10 9:09:5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日,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天津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根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近日,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天津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根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天津市委、市政府有關要求,明確天津海洋經濟發展總體目標、重大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指導未來五年天津海洋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期2021—2025年。
發展定位
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支撐引領區。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強化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功能,加快推進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優化海洋產業結構與布局,引導海洋高端要素與資源的高效配置和集聚,加快推進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發揮本市在海洋強國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發揮天津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海上門戶樞紐作用,對標世界一流港口,以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建設為引領,推進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加快建成航運基礎設施完善、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齊備、資源配置能力突出的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
建設國家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依托天津海洋科教人才優勢和先進制造業基礎,加快搭建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健全完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重點突破海洋裝備、海水淡化、海洋油氣等領域關鍵技術,推動形成以海洋裝備、海水利用、海洋油氣為核心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建設國家海洋文化交流先行區。依托國家海洋博物館、航母主題公園等文化旅游設施,加強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的宣傳普及,擴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航海文化、海洋貿易文化、海洋文物遺產等海洋文化交流合作,形成國家海洋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新高地。
建設國家海洋綠色生態宜居示范區。深度融合京津冀大生態格局體系,依托河、海、濕地等生態資源,大力推進藍色海灣修復和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以生態倒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高質量營造美麗海岸、碧凈海水、潔凈海灘的親海親水生態空間,打造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生態宜居家園、綠色發展高地、生態旅游目的地。
規劃目標
到2025年,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更趨合理,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海洋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海洋經濟開放合作深度拓展,現代海洋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
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海洋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左右,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年均達到33%,對社會經濟的貢獻穩步提升,成為帶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海洋經濟提質增效邁出實質性步伐,產業結構更趨合理,海洋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初步構建。
海洋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200萬標準箱,海水淡化水年供水量達1億立方米左右,海水淡化實際產能利用率超過60%,海洋裝備制造產業規模達到600億元,海洋原油產量達到3800萬噸。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海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優勢領域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產業支撐和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海洋專利授權數年均超過120件,涉海專業人才培養數量超過3500人。
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海洋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自然岸線保有量不低于18公里,海洋自然保護地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比重達到10%,海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海洋經濟開放合作層次顯著提升。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一帶一路”海上合作取得更多成果,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額累計達到8000億元左右,在全球和區域性海洋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民生共享水平進一步提升。整治修建公共親海岸線15公里以上,市民親海親水的獲得感進一步提升。海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海洋文化高地基本形成,全民海洋意識水平進一步增強。
海洋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海洋綜合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海洋事務統籌協調、快速應對和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將藍色經濟發展納入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一思想、協調聯動、共商共建的政策合力水平進一步提升。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