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末中國全口徑外債數據
2025/4/2 11:58:47 來源:國家外匯局網站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全口徑(含本外幣)外債余額為173947億元人民幣(等值24198億美元,不包括中國香港特區、中國澳門特區和中國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 從期限結截至2024年末,我國全口徑(含本外幣)外債余額為173947億元人民幣(等值24198億美元,不包括中國香港特區、中國澳門特區和中國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
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余額為76420億元人民幣(等值10631億美元),占44%;短期外債余額為97527億元人民幣(等值13567億美元),占56%。短期外債余額中,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占36%。
從機構部門看,廣義政府外債余額為29247億元人民幣(等值4069億美元),占17%;中央銀行外債余額為7854億元人民幣(等值1092億美元),占5%;銀行外債余額為73423億元人民幣(等值10214億美元),占42%;其他部門(含關聯公司間貸款)外債余額為63423億元人民幣(等值8823億美元),占36%。
從債務工具看,貸款余額為24203億元人民幣(等值3367億美元),占14%;貿易信貸與預付款余額為28804億元人民幣(等值4007億美元),占17%;貨幣與存款余額為31240億元人民幣(等值4346億美元),占18%;債務證券余額為60104億元人民幣(等值8361億美元),占34%;特別提款權(SDR)分配為3394億元人民幣(等值472億美元),占2%;關聯公司間貸款債務余額為17646億元人民幣(等值2455億美元),占10%;其他債務負債余額為8556億元人民幣(等值1190億美元),占5%。
從幣種結構看,本幣外債余額為87136億元人民幣(等值12122億美元),占50%;外幣外債余額(含SDR分配)為86811億元人民幣(等值12076億美元),占50%。在外幣登記外債余額中,美元債務占80%,歐元債務占8%,日元債務占5%,港幣債務占4%,特別提款權和其他外幣外債合計占比為3%。
2024年末,我國外債負債率為12.8%,債務率為63.8%,償債率為6.5%,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為42.4%,上述指標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以內,我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附
名詞解釋及相關說明
關于外債期限結構分類。按照期限結構對外債進行分類,有兩種分類方法。一是按照簽約期限劃分,即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外債為中長期外債,合同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外債為短期外債;二是按照剩余期限劃分,即在簽約期限劃分的基礎上,將未來一年內到期的中長期外債納入到短期外債中。本新聞稿按簽約期限劃分中長期外債和短期外債。
與貿易有關的信貸是一個較廣義的概念,除貿易信貸與預付款外,它還包括為貿易活動提供的其他信貸。從定義上看,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包括貿易信貸與預付款、銀行貿易融資、與貿易有關的短期票據等。其中,貿易信貸與預付款是指發生在中國大陸居民與境外(含港、澳、臺地區)非居民之間,由貨物交易的賣方和買方之間直接提供信貸而產生對外負債,即由于商品的資金支付時間與貨物所有權發生轉移的時間不同而形成的債務。具體包括供應商(如境外出口商)為商品交易和服務直接提供信貸,以及購買者(如境外進口商)為商品和服務以及進行中(或準備承擔)的工作預先付款;銀行貿易融資是指第三方(如銀行)向出口商或進口商提供的與貿易有關的貸款,如外國金融機構或出口信貸機構向買方提供的貸款。
負債率即外債余額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債務率即外債余額與當年國際收支統計口徑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收入之比。償債率即中長期外債還本付息與短期外債付息額之和與當年國際收支統計口徑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收入之比。負債率、債務率、償債率、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等外債風險指標的國際公認安全線分別為20%、100%、20%和100%。
轉自:國家外匯局網站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名廚助陣、品質賦能,中糧餐飲供應鏈視角引領川菜新發展
- 紫氣東來·黔茶入滬 ——八步紫茶文化論壇點亮鄉村振興新未來
- 杭州德川、大龍補、華中國際北京農食亮相2025EBC輕食大會
- 《從貴州到全國31省:京東立體助農體系激活670縣經濟》
- 湖南環生瑞家全屋整裝實力產品,構筑品質空間新高度
- 睡眠博士首家睡眠集合店杭州盛大開業,開啟一站式睡眠治愈新體驗
- 宇視科技2025合作伙伴大會丨業內首次提出“AIoT智能體”新理念
- “懷品進京,湘鏈全球”盛會:沛霖龍腦受政企領導高度認可,新晃龍腦商機無限
- 青云租:青青時代正式成為中國商業股份制企業經濟聯合會常務理事單位,以循環租賃賦能可持續商業
- 汽車智能軟件又有新突破!瑞典NIRA Dynamics以軟件科技重構胎壓監測,汽車制造業迎來更環保、更安全、更經濟的新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