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監會明確險企年報需落實新準備金評估標準
2009/11/28 13:44:1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保監會明確險企年報需落實新準備金評估標準國內保險業實施會計新政的腳步似乎越來越近。權威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11月19日,中國保監會緊急召集各保險公司“一把手”閉門開會,明確保險公司在編制2009年年度財務報告時須落實《關于保險業實施〈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有關事項的通知》內容,即對目前導致境內外會計報表差異的各項會計政策同時進行變更。
消息隨即被傳至投行、基金業耳中,資本市場立刻聞風而動。 中國平安A股股價連續多日微跌,而中國人壽股價則走出了反向行情。股價表現反差背后,源于新政中“準備金評估利率的調整”對于對保險股A股年度財報影響的相左。
平安欲作最后爭取
新政與現有準則主要差異在于:保費確認方法、遞延保單獲取成本和準備金評估利率。據本報記者了解,經過多次征求意見及內部測試后,各保險公司對于前兩項內容的調整基本達成一致,但由于影響到保險公司凈資產、凈利潤,部分公司對于準備金評估利率的變動一直存有分歧。
一家保險公司精算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最新一次征求意見和內部測試情況來看,新政中的準備金評估利率水平將是一套原則或者一個區間,偏向于調整為國債利率加一定的風險溢價或與投資回報率預期相關。有投行人士由此預計,調整后的利率水平大概在3%至4%之間。
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焦點的是,準備金評估利率中“高利率保單評估利率的調整”,這也是被投行視為影響保險股短期走勢的一大關鍵。由于準備金評估利率的調整對利差損、利差益保單影響相反,因此對保險業總體影響偏中性,但對保險股A股年度財報影響較大。
具體反映到保險公司上,短期內對有高利率保單歷史包袱的中國平安有一次性負面影響,表現為增加準備金而減少股東權益;相反,沒有高利率保單的中國人壽則受益,表現為減少準備金而增厚股東權益。
有投行人士大膽預測,在準備金評估利率調整為4%的假設下,對保險股凈資產的影響結果分別為:中國人壽增加2.54元/股,中國平安下降1.43元/股,中國太保增加0.24元/股。
但這種假設以及結果可能并不具代表性。由于目前最終方案尚未最后確定,以及無法知悉三大保險公司保單期限結構等詳細數據,因此,多數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新政對保險股產生的具體影響暫時難以定量。
據記者了解,中國平安似乎對新政中的相關內容存有異議,并已多次與監管部門進行協商,希望將準備金評估利率調整的自由度放大,便于公司自己靈活掌握。知情人士稱,出于維穩的考慮,監管部門可能會考慮一個折中的方法,但目前未有定論。
產險多愿調整計提方式
相比壽險公司之間的分歧,產險公司對于相關會計準則的調整則要統一得多。據了解,日前,保監會就修訂非壽險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計提方式,向主要財產保險公司進行意見征求。各家保險公司提交的修改意見前所未有的統一,都建議調整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計提比例,以提高保險公司盈利能力。
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是指在準備金評估日為尚未終止的保險責任而提取的準備金,包括保險公司為保險期間在一年以內的保險合同項下尚未到期的保險責任而提取的準備金,以及為保險期間在一年以上的保險合同項下尚未到期的保險責任而提取的長期責任準備金。一家產險公司精算部人士稱,除賠付率、費用率影響非壽險業務經營利潤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計提比例較高,也是目前財產保險公司利潤不高的一大原因。
而在這次征求意見時,多數保險公司建議,調整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計提方式,以釋放更多利潤。雖然保險公司都贊成改變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取方法,但最終結果能否如愿,還要看監管部門的最后決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