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土地調控房價漸漸成了冷笑話
2009/11/26 20:42:2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用土地調控房價漸漸成了冷笑話“嚴厲打擊囤地”這種話,這些年也不知道把大家的耳朵磨出多少層老繭了。國土部正緊著醞釀什么咱們不知道,但要說打擊囤地的法子,那絕對是現成的,不就是“一年以上沒動工的地,征收出讓金20%的閑置費。超過兩年沒動工的地,政府無償收回”嗎?算起來,這條規定出臺也有10年了,但一直跟聾子的耳朵(擺設)區別不大,迄今為止,咱們聽說過的,全國范圍內被無償收回的地王有幾例呢?
有人說,不超過5例,也有人說,只有1例,就是今年8月份廣州市政府收回“科學城”那塊地(47.2萬平方米)。可惜的是,僅僅兩個月之后,縮水后的“科學城”地塊(30.68萬平方米)就上市開拍,一下子賣出更好的價錢——43.41億元,再次成為新的“地王”。至于那家因“收回”而痛失“科學城”的開發商,其實“痛”得也很輕,僅僅是被沒收了8000萬元的保證金。最后的結果可以說是: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皆大歡喜。
沒有人真去執行兩年收回令,就是執行,也會充分考慮“保護”開發商拿地的情緒,在一塊地王被收回的背后,是允許更多的開發商延期繳納土地出讓金——讓他們囤地的成本進一步降低。盡管媒體一報道“打擊囤地”就喜歡用“國土部拔出利刃”或者“劍指囤地”,但實際情況是:沒有刀光劍影,有關部門舞“大棒”狀舞著的東西,并不比雞毛撣子有力——不過是撣撣面子上的灰而已。
除了“打擊囤地”,最近關于土地的每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有關部門或者媒體解釋為對房價的平抑,那么咱們需要看看,那都是些什么樣的“平抑”。
比如,“限大令”。近日國土部首次對商品住宅用地的宗地出讓面積上限做出了限定:大城市20公頃、中等城市14公頃、小城市(鎮)7公頃。有人說,“限大令”能抑制地價過快上漲、減少開發商囤地。但很顯然,“限大”僅僅是抑制“總價”——因為地小了嘛,這樣總價地王自然也就難以刷新了,但這一小塊地、一小塊地加在一起,最終的“總價”還是嚇人的。此外,低總價降低了拿地門檻,中小企業也能加入搶地大軍,“競爭性”提高了,單價地王恐怕將隨之迅速刷新。最后,地方政府獲得的是最大收益。
再比如,土地出讓方式的更新。今年賣地進賬已逾639億元、全年有望進賬逾700億元的北京,近日宣布將嘗試用“價高者得”的招標方式出讓土地,開發商各自遞標書,彼此不知道對方出價,最后誰價高誰拿地,理由是這樣就能避免掛牌和拍賣方式中的現場競價,防止開發商因為面對面相互較勁而出現一些“激動式”高價。但與此同時,原來招標方式中的評標小組環節(對開發建設方案、出價等進行綜合評分,不以地價為主)也被取消,這下,開發商倒是不“激動”了,可賣地方就有理由只為高價“激動”了。
有評論說,不要指望農地入市抑制高房價,同樣,咱們現在也不要指望土地政策的那一星半點變動是為了抑制高房價,在這個地價高燒、地方政府吃飽、開發商篤定要通過時間換金錢、等著房價再漲才蓋房的冬天,是沒有“有關部門”愿意當惡人去開這“退燒”藥的。正如國土部相關負責人強調的:“房價不可能由土地政策主導。” 那意思是:大家別再給國土部壓力了,這抑制高房價,怎么也不該是國土部的事兒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華菱入股澳礦:三大限制性條款起爭議
- 下一篇:山西:65家企業落后產能將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