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生存法則:有心臟病的人 不能去跑馬拉松
2009/11/28 11:12:0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銀行生存法則:有心臟病的人 不能去跑馬拉松如何走出此種格局,也是星展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星展中國”)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劉淑英的心頭大事。執掌星展中國的近三年時間內,劉淑英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從5家分行、1家支行起步,發展到目前的8家分行、7家支行,建立了遍布中國大陸的戰略網點;員工隊伍由300多人,擴充到900人;客戶也有超過4倍的增長,利潤從幾千萬,增長至幾億元,在集團的利潤占比從不足1%,猛到2008年的6%。目前,星展中國不良貸款率維持在2%左右,但不良貸款余額已開始下降。
近日,在位于上海匯亞大廈28樓的辦公室,劉淑英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講述了星展她在中國的“創業經歷”,并解構了星展銀行的亞洲戰略。
這位有著40年銀行經驗,且大部分職業生涯是在花旗、匯豐等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度過的溫婉女行長,對競爭力有另一層理解:“我覺得一家銀行的競爭能力是一點一滴做出來的,而不是一個人的能力,星展銀行也是如此。如果是一個人,只能做好三五年,這不是銀行的競爭能力,而是個人魅力。”
劉淑英期待星展中國第二個里程牌可以發展得更好。
信貸投放:外資行一度在觀望
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外資銀行的確實在觀望。第二季度到現在,情況逐步明朗,也爭取在放貸等方面,做到寬松一些。
《21世紀》:成立法人銀行后,你認為,星展中國目前的發展節奏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
劉淑英:總體達到要求,尤其在盈利方面。在分行網絡方面,我們覺得比預期慢一些。業務方面,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我們跑的方向是正確的,發展還可以,但不能說很好。在擁有全面業務牌照的外資法人銀行中,我們在華歷史相對較短,網絡也少一些,但在批發銀行業務上,我們的優勢更大一些。
業務和客戶的增長情況還不錯,現在大概是三年前的四倍。批發、零售的幾個板塊,都有業務增長。批發業務的增長是在中小企業客戶;而零售增長更快。雖然在本地銀行看來,都還是很小的規模。但對于在這么短的時期內實現的增長,我們是滿意的。
一直以來,我們的宗旨并不是最快,而是最好。做得太快,管理跟不上,問題會不斷出現,這就是銀行的危機。所以,看起來我們不是最快的,但在整體風險管理上,我們做得比較好。
《21世紀》:分行網絡是否符合你預期目標?
劉淑英:我們現在有8家分行,其中,東莞分行的驗收于近期完成。分行網絡比預期慢,我認為有兩個因素。其一,開設新的分行,需要一定的審批流程。其二,與外部環境相關,這也是所有的子行都會面臨的情況。
法人化轉制后的第一年末,遇到宏觀調控。當時,我們內部討論,分行拓展太快,會否增加壓力。跟著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機。雖然危機對中國造成的壓力相對較小,但不等于我們不用擔心沒有風險。所以,去年我們也審慎經營。上面兩個因素影響到分行網絡的布局速度。
由于金融危機,對于投放后有多少盈利,是否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總體來說,目前有7個支行。每個分行,又有一個零售的網絡,共有十多個零售網點。
《21世紀》:今年國內中資銀行信貸的增長非常厲害,但外資行相對保守,表面看好像外資行沒有抓住機遇,你怎么看?
劉淑英:機會是一個市場,而市場又要從有無需求來出發。所以,我們看重需求,最重要的需求是在中小企業。大企業資金非常充裕,有問題的是中小企業。他們受到幾個沖擊,其一,中小企業發展起來后的(行業)內部競爭;其二,進出口受影響,還有原材料價格的影響。市場需要的資金,最大的需求方是中小企業。大企業也會加快發展,但他們的資金來源較多。
站在外資行的角度,我們規模較小,當然謹慎一點。無論中國如何變化,我們都認為沒事,這是不對的。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外資銀行的確是在觀望。第二季度到現在,情況逐步明朗,也爭取在放貸等方面,做到寬松一些。
但就支持中小企業來說,即使在去年第四季度,我們也沒有說要退出。市場(需求)的確是有的,但也要小心一點,中小企業風險確實高,不良率也會比較高,因為受市場的影響。
總體來說,市場的規律是來自于客戶有真實需求,我們既要追尋市場需求,又要引導理性的風險控制,可以說是穩健的“中庸之道”。穩中求勝才是真正的把握機遇。
《21世紀》:我們注意到星展中國2008年的不良貸款率從上年末的1%,上升到2%。增加的1%是中小企業的原因嗎?
劉淑英:是。今年第一季度之后,(不良貸款)有所下降。大小企業都有問題,市場突然變化,速度太快。今年中期,不良率還是在2%左右,另外,撥備覆蓋率已達到較高的比例。
《21世紀》:下調貸款額度,是因為你們更謹慎嗎?
劉淑英:我們反應很快,但有機會的時候,不要大幅度去搶。始終中國這么大,星展中國還是一條小魚,與其在海洋中去搶,不如去做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從今年8月份開始,貸款一直在增長。利潤也是非常好的,2008年,我們(星展中國)貢獻了集團6%的利潤;今年由于集團的第三季度也非常好,估計我們的貢獻在4%至5%左右。 “不打算賣貸款”
這是我們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流動性達到銀監會的要求,同時又穩定的增長。我們需要爭取一種均衡。
《21世紀》:有說法稱,全球金融中心正在向中國轉移,星展中國是否應該做得更好?
劉淑英:應該的。但好與不好,還是比較而言的。在成立子行之前,我們的利潤在集團的占比從1%不到,增加到現在的6%,用了3年不到的時間,子行成立是2007年5月份。去年的利潤是3億元多,而且是在競爭加劇,投資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實現的。
《21世紀》:我們看到中資銀行,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在搶貸款,三季度以來,又在轉讓貸款。在新加坡、香港等市場曾經有無這種模式?
劉淑英:我們不打算賣貸款,因為資本充足,目前資本充足率遠超預期。所以,在市場發展好的時候,我們在貸款上有更大的投放能力。但我們也在考慮存款的問題,貸存比是影響我們增長的因素之一。外資行都面臨這個問題,目前只有幾家達到75%的貸存比要求。在客戶成長期,需要的往往是貸款,而不是存款。這是我們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流動性達到銀監會的要求,同時又穩定的增長。我們需要爭取一種均衡。
再看金融危機,金融機構的倒閉,告訴我們穩健的增長才是長久之計,但當然也不能太保守,實際上,我們這幾年的發展速度,相對其他銀行也是較快的。我們在中國已發展到15個網點,還將繼續投資。我們沒有停下來,2007年才開始,直至今年,分支行數目也不斷增加。考慮到宏觀調控和金融危機,我們的進度也不算慢。
《21世紀》:相對于客戶存款拓展,債券是一種主動負債工具。近期,匯豐中國、東亞中國在香港市場分別發行了面向機構和零售客戶的人民幣債券,能夠透露一下星展中國的融資策略?
劉淑英:我們也會做發債的準備。之所以沒有在香港發債,因為星展不是香港注冊的銀行,星展中國不能在香港發行債券;發債可擴大融資的渠道,也可以獲得長期的資金保證。
《21世紀》:會面向零售客戶發債嗎?
劉淑英:不會。主要是機構投資者,應該是國內的銀行。規模不會太大,還在試驗階段,規模大概在10億元到20億元。一開始用簡單的工具,讓市場接受。至于發債給零售客戶,將來再作考慮。
《21世紀》:在存款拓展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劉淑英:在成立子銀行時,我們跟監管部門說過,5年內達到75%的貸存比要求。2007年,我們又全部更換了電腦核心系統。2008年,投入現金管理軟件系統,希望把基礎打好。2009年中,前期的大部分投資已經做好。當然,策略也要改變,我們做了很多貿易融資的進出口客戶,幫助他們管理現金流;還有零售業務。希望在2010年、2011年,經過努力,能達到75%的貸存比目標。不過,個人業務剛起步,目前沒有對公存款增長速度快,但是未來個人業務將是存款的主流。 注重貿易融資
我們注重貿易融資,在東南亞、中東、歐美都有業務,注重整體推動亞洲的貿易。
《21世紀》:金融危機后,國際大行都將發展重心轉移到新興市場。不過,作為一家亞洲銀行,星展中國在內地的資產規模和盈利水平卻大大低于東亞銀行、匯豐銀行等。星展在中國發展策略是否過于保守了?
劉淑英:是歷時太短而不是保守。東亞、匯豐進入中國的歷史很長,相對而言,我們近兩年才全面起步,所以現階段很難比較。而且大家的側重亦有所不同。我們注重貿易融資,在東南亞、中東、歐美都有業務,注重整體推動亞洲的貿易。
星展在亞洲的地位會越來越強,第一,星展的根在亞洲,對亞洲市場很熟悉;第二,客戶在亞洲。正因為我們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較小,所以,要更好的細分市場。星展銀行要變成亞洲人的銀行,而中國就是我們重要的平臺,星展中國會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21世紀》:星展集團最主要的業務亮點是什么?
劉淑英:是在貿易方面。當然,每個地方有所不同,在新加坡市場,地產、船務方面也非常強。所以,在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過程中,我們也要發展這方面的業務;中小企業主要是貿易融資。在香港,貿易方面,我們排在第二、第三左右,包括保理、設備融資、現金管理等,我們的產品很全面。另外,財資市場也是我們的亮點,很多人民幣的避險或財富管理產品,都在星展中國的財資市場部生產和管理。
《21世紀》:會不會是激勵機制的問題?外資銀行對客戶經理的激勵夠不夠?
劉淑英:我們的激勵足夠客戶經理可以做好業務,但不過火。作為激勵機制的一部分,這幾年我們做了特別多的培訓,我們需要跑,希望在增長中有利潤,再可以廣泛投資,當然起步時必須有很好的底子。從300人擴充到900名員工,大家如何行動一致,理念文化如何一致,如何看待風險,這些都必須做好培訓。我們都下了功夫,準備的功夫都做好,第二個里程碑應該可以發展得更好。員工在這里學習到更深層的知識,這才是好的激勵機制。
《21世紀》:在2006年的時候,大家談到外資銀行法人化轉制,都說是狼來了。現在還有這個說法嗎?
劉淑英:不可能的。因為規模太小了,就如蛇吞象,是不可能的。要看到自己的能力在哪里,就如有心臟病的人,不能去跑馬拉松。我們在中國市場有自己的短處,規模太小、人員配備不夠、網絡較少。雖然我們在整個星展集團中,增長的比例很快。我們的理念是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X不能做到Y,逼著去做,就會出事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