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養生的根本與市場發展
2010/7/8 17:06:4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醫養生的根本與市場發展中醫養生的源頭及基礎
中醫養生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偏向于治病,并兼養生。養生不治病,著眼點在“治未病”,即預防疾病的發生或者促進身體的康復。中醫養生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來自于人民,來自于實踐。
中醫養生文化產生于中國古代人民的養生實踐,而不是實驗室。《帝王世紀》寫道:神農氏“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百草,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史記·補三皇本紀》寫道:“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就是依靠“一塊樹皮、一把草”的調理,使中華民族雖屢經天災、戰亂的磨難,雖無現代醫療技術保健,仍然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同樣,中醫養生方法方便易行,經歷了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而效果不減。科學實驗的標準之一是“可重復”性。而這些方法經成千上萬的人重復幾千年而結果一致,充分說明了中醫養生的正確性與科學性所在,而驗證這種結論的權威正是人民大眾。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石,其不僅為中醫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從始至終貫穿了養生的內容,并占有重要篇幅。它成書約在戰國時期,作者站在辯證唯物的立場上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并且指出人在大地上,大地懸在大氣中,較早地揭示了人和宇宙之間的客觀關系。其理論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在精辟論述生命生成和養護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而在這段足以作為中醫養生原則的經典語言中,《黃帝內經》首先把能夠參與養生的人界定為智者,接著提出了養生的三個和諧,即人與自然和諧、心態和諧、身體和諧。其中人與自然和諧是總綱,強調人的心態和身體的調節一定要符合自然。
正本清源,《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和理論從戰國時期發展至今,一直是主流中醫養生學者付諸實踐的重要理論依據,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瑰寶,它對民族繁榮發展卓有貢獻,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決定了其豐富的生命力,被歷代醫家所敬仰,甚至為一些現代醫學家所認同和研究。
建立和諧自然的生活方式
是中醫養生的根本
中醫養生來自人民來自實踐,它的內容必然是豐富多彩而簡便易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點:
一是與太陽同步。地球繞太陽公轉形成了四季的氣候。《黃帝內經》便揭示了四季陽氣變化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說陽氣在春季生發,夏季成長,秋季收斂,冬季潛藏。人類“順四時(季)而適寒暑”與自然和諧相處,可以成為自然的組成部分,獲得自然的力量而生機勃勃。
《黃帝內經》講:一年有四時,一天也分四時。按平均分配的方法計算,3點~9點(以北京時間計,下同;其它地區需考慮時差因素)是一天的春季,9點~15點是一天的夏季,15點~21點是一天的秋季,21點~3點是一天的冬季。冬季萬物潛藏,春季萬物復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提倡人們早睡早起。甚至兒歌也唱道:“早睡早起身體好。”可惜的是,當代人普遍睡得晚、起得晚,與太陽的起落相悖,導致了眾多人群進入亞健康狀態。
在中醫養生實踐中,筆者讓一些亞健康者晚上21點~22點睡覺,早晨5點~6點起床,絕大多數人獲得了好的效果。有些人甚至擺脫了精神抑郁狀態,出現了歡快的心情。
二是飲食有節。《黃帝內經》講:吃得少補氣,吃得多傷氣。在養生實踐中,一些大腹便便的人,適當減少飯量,肚子小了,氣色好看了,心情愉快了,身體有勁了,走路輕快了。過去吃得多也不覺撐,現在多吃一點就會感到脾胃不適。
人是萬物之靈,有系統的預警機制。飲食有節會使機制正常預警,它使人的飲食既滿足需要,又不造成廢物堆積。
三是心態平和。《黃帝內經》講:心為君主之官,君主明群臣則安。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代社會,通過中醫養生文化的學習,減少過多的欲望,“和喜怒而安居處”,也是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醫養生實踐中,一些脾氣急躁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生,發脾氣的情況明顯減少,工作起來和諧順暢,甚至有的離異夫婦重歸于好。
當代人亟須樹立中醫養生的
世界觀、方法論
說到底,中醫養生是一種世界觀、方法論,它的核心是唯物辯證。中醫學講“三因”原則,即“因時,因地,因人”。同一種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地域生病,原因也有不同。正是中醫學這種科學的唯物辯證觀點,指導著古往今來的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經久不衰。
古代的中醫養生大家多數生活在養生工作第一線,他們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總結人民群眾的各種養生經驗并結合實際加以運用,是古代醫學大家的一貫做法。比如:在不同地區,讓不同的人,在一定節氣中找到適合自已的養生方法,對其而言即是對的。其他人可以參考,適者即用,不適即廢。晉代著名醫藥學家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徽旨》寫道:“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修偏一事,不足賴也。”養生方法的多樣性,取決于不同人在不同時間或不同地域身體的多種變化,最忌一概而論,千人一方,要切身體會合適與否,要唯物辯證地選擇。機械地養生非但不會有好的改善,還會雪上加霜。這就是中醫養生始終要堅持“三因”原則的道理。我們只有樹立正確的養生觀,認真學習研究傳統養生經典,正確引導人們進行中醫養生實踐,才是對人民負責的態度。
社會中存在巨大的中醫養生需求
中醫養生從古至今雖然深入人心,綿延不斷,但是從未像今天這樣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和需求,是中醫藥事業發展難得的機遇和挑戰。
在醫學科技高速發達的當代社會,疾病的發生率日益上升,而且發展速度也是驚人的。據有關權威的統計,從2000年至今的10年時間,中國內地糖尿病患病率增長近2倍,患者已超過9400萬人;全面降低患者心血管病風險,已成為一個防治重點;此外,我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約占70%,亟須重視。
在不排斥現代醫學治療保健的前提下,到傳統的中醫養生文化中尋找辦法,已成為相當數量人群的自愿選擇。而正是因為這種選擇在正確的養生指導下收到了一定的實效,才使得中醫養生在市場中得以生存,贏得更多人的信任。盡管當前養生市場存在一定的虛假現象,但是并不影響人民群眾對幾千年養生文化的信任。清者自清,正人先正己。尊重人民的判斷力,支持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相信市場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是中醫養生事業生存與發展的保障。
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30多年。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者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后,消費觀念逐漸轉向健康投資。實踐證明,一些堅持中醫養生的人,生大病的概率直線下降;有的老年人以往每年要住幾次醫院,經過養生連續多年未住醫院治療;有的家庭祖孫三代堅持養生;有的家族十幾口人參加養生。這些養生愛好者正是因為嘗到了甜頭,堅持幾年甚至十幾年。這樣既節約了國家和個人的醫療支出,緩解了醫療壓力,又減少了病痛,同時有效拉動了國內養生需求市場。據有關資料統計,僅2000年保健市場的營業額就突破了500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中醫養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需要理性地看待,善意地扶植,有效地規范。
中醫養生市場
需要行業主管部門的疏導
國內龐大的養生市場是客觀存在的,人民群眾養生的積極性是可貴的,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身體,可以促使保健工作上升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事業。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只有全民的參與,這項工作才有發展前景。把群眾的養生熱情引導到正確的中醫養生軌道,是利國、利民、利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的,也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契機。
為保障群眾性養生事業健康發展,依據養生內容建立具有特色的養生行業自律機構勢在必行。我國現行職業管理制度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走職稱路線,如:醫師、工程師等;另一種是走技能路線,如:按摩師等。對養生師的管理可以采取雙軌制,有醫師資格的可以兼做中醫養生師;其他無醫師資格者經培訓、考核,發揮某一養生專長,在限定范圍內做養生服務。
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既要保護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養生的積極性,又要考慮現有的從事養生保健行業的龐大就業群體,這使得行業主管部門面臨著一場挑戰。人民群眾也正企盼著中醫保健事業惠及百姓的大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中國CT產業市場擴容加速
- 下一篇: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發布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