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行林業持續發展貸款項目
2010/7/16 16:46:2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世行林業持續發展貸款項目世界銀行貸款“林業持續發展項目”是遼寧省自1990年開始利用世行貸款開展造林以來的第四個利用外資發展林業的造林項目。項目旨在通過集約型人工林營造,增加森林資源,增加木材產量,緩解遼寧省日益尖銳的木材供需矛盾;通過進行經濟有效的、市場導向型的木材生產,為林農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增加新的收入;改善環境等。
項目從2003年開始至2009年結束,建設范圍覆蓋沈陽市、錦州市、營口市和葫蘆島市4個市的8個縣(市、區)。全省累計完成投資9318萬元人民幣,其中:世行貸款4161萬元人民幣(折合539.1萬美元),省、市、縣三級配套資金2572萬元、造林實體及林農自籌資金2583萬元。
項目實施7年以來,在國家林業局的關心和支持下,在遼寧省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項目管理部門和廣大造林實體攜手一心,共同努力,項目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到項目建設期結束時,全省共營造集約型人工林18063公頃,其中速生豐產用材林14156公頃,經濟林3907公頃。樹種有:楊樹12783公頃、日本落葉松1373公頃、棗1087公頃、梨1334公頃、板栗171公頃、杏416公頃,野生榛子林墾復900公頃,世行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增加了森林蓄積,提高了經濟收入。根據林分的標準地調查及經驗數據測算,到項目設計主伐時,項目營造的速生豐產用材林林分的總蓄積量可達256.43萬立方米,可產木材194.87萬立方米,產薪材20萬噸;營造的3907公頃經濟林,到2020年可累計產果20.49萬噸。根據產品產量預測和目前的價格推算,項目林的總產值可達16.47億元,是投資本利和的8倍多。項目稅后財務凈現值17047萬元,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28%,超過了預期的經濟效益目標,項目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推動了全省林業管理觀念的轉變,提高了營造林質量。林業持續發展項目的引進和成功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綠化意識的提高,增強了項目區干部群眾保護和發展森林的責任感和積極性,使廣大農民對發展集約型人工林有了新的認識,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轉變,講科學、出精品、重實效成為廣大項目區農民對林業建設的新追求。項目實施期間,各級項目管理部門和造林實體按照世行的要求,嚴格執行項目的工程程序,進行科學設計和精心營造,嚴格檢查驗收,并堅忍不拔地強化林分的后期管理,從而保證了項目高標準、高質量的順利完成,并取得了顯著建設成效。據調查,林業持續發展項目營造的7年生楊樹林分,平均胸徑達到了21.5厘米,每畝蓄積量達到了10.4立方米,每畝年平均生長量達1.49立方米,楊樹人工造林的單位面積生長量和蓄積量都創造了遼寧造林史上的新高。大棗、黃金梨等經濟林的果品質量也大大提高,銷售價格實現翻番;墾復后的榛林也表現不俗,一級果的產量從野生狀態的每畝7公斤左右提高到現在的30公斤左右,增長4倍多,果品價格也由原來的每公斤10元提高到現在的每公斤20元。
改善了項目區的生態環境,促進了糧食增收。項目區凈增林地面積18063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1%左右;平均每年可增加有效涵蓄水量542萬立方米,尤其是在遼西北的干旱缺水地區,將對地區的水分調節、小氣候變化等發揮重要的生態作用。據測算,18063公頃項目林的年均固碳量可達6.05萬噸,相當于每年減少或吸收8.64萬噸標準煤燃燒后排放的碳量。項目林保持了水土、凈化了空氣、涵養了水源,實現了農業的增產增收。尤其是四期項目3/4的縣(區)都處在生態環境脆弱、常年易受風沙危害的遼西北地區,項目林使這一地區減輕風蝕強度15%以上,保護了農田,使農作物在原產量的基礎上增產10%~20%。
創造了就業機會,實現了興林富民。在全省項目區4個市的8個縣(市、區),實際參與項目并從中受益的鄉鎮數為101個,受益村數為534個,受益農戶為10741戶,總受益人口達37594人。農民是項目參與的主體,也成為項目的最大受益對象。項目區的農民僅在近期的造林、管護、間伐、間種等環節就可獲得直接收入3億多元,戶均收入2.8萬余元。5年之后,由于部分項目林的主伐和經濟林進入盛果期,農民的經濟收入將更加可觀。
引進了先進的營林技術和管理理念,加強了林業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利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加強對外開放和協作,項目建設期全省先后組織人員到德國、巴西、新西蘭、日本等林業發達國家進行考察、培訓與學習。世行官員和國際咨詢專家也先后3次到遼寧檢查指導工作。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對外開放,開闊了林業經營管理視野,為全省現代林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加強了智力開發和技術培訓,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專業隊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全省共培訓6665人次,其中農民占5917人次。特別是隨著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民造林、發展林業經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項目充分發揮技術培訓的優勢,為項目區廣大農戶做好技術支撐和服務。同時,科技培訓與推廣活動的開展,還為項目區的各級林業部門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林業技術和管理隊伍,使他們成為全省林業建設的骨干力量;廣大農民群眾也更新了觀念,掌握了科學營林的知識和技能,增強了自身發展的能力。
推動了實用新技術在林業經營活動中的普及與應用,促進了科技創新。項目建設過程中,開展了新品種楊樹項目造林的對比試驗和楊樹施肥試驗,并將研究成果向項目區進行重點推廣,保證優質可靠的樹種被選為項目的造林樹種。通過組織專家咨詢培訓、召開現場會等形式,推廣造林經營管理技術。目前,遼寧楊、107、I214等表現優良的楊樹品種和大扁杏、黃金梨、南果梨、金鈴圓棗等一批名、特、優經濟林造林新品種已經被廣大農民認可,并在項目實施中得到了廣泛的栽植。干旱區楊樹高截干造林、楊樹施肥技術、落葉松的菌根菌、保水劑的應用、經濟林拉枝套袋和地膜覆蓋防蟲等先進的經營管理技術也被大面積推廣與應用,為全省人工造林的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提供了很好借鑒與示范作用。
林業持續發展項目的成功實施,為遼寧工程造林樹立了榜樣,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推進科學營林、提高林業經營管理水平、促進林業改革開放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在廣袤的遼寧大地上豎起了綠色豐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我國橡膠助劑工業生產現狀
- 下一篇:俄羅斯大力推動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