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前景展望
2010/9/1 17:07:2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前景展望8月19日,世界最大的工程機械和礦用設備制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新任首席執行官奧伯赫爾曼(DougOberhelman)在華爾街與證券分析師的首次正式會議上表示,該公司未來“將贏在中國”,并誓言到2015年將卡特彼勒打造為中國市場領先的工程機械品牌。
事實上,作為第一批“移民”至中國的跨國企業,卡特彼勒已經在這里深耕數十載,并將自己的品牌文化傳播至這里的每一塊主要市場。雖然遜色于其在北美地區的絕對霸主地位,但該公司在亞太區域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已經完成布局且占領著市場的高端。
拓展海外市場是降低本土市場風險的重要舉措,美國及歐洲歷史上的幾次經濟蕭條更加促使其進入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以加快全球化的步伐,中國無疑成為最好的選擇之一。
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里,每一個工程機械的跨國巨頭心中,似乎都有一個“中國夢”,他們把這里視為生存和發展的新大陸。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等位于世界工程機械前列的公司均已在中國建立獨資或合資的工廠及銷售網絡,并且也因此收獲了巨大的成功。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如今再次聽聞國際巨頭將在中國市場大展拳腳的消息已經不會像從前那樣“談虎色變”,因為我國也擁有了徐工、中聯、三一、柳工等一批位列世界工程機械50強的大型企業。而且,這些本土企業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跨國巨頭的“移民”。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經過近十年的超高速發展,其經濟規模已經占據世界工程機械市場30%的份額。同時,隨著我國本土企業千億目標規劃的相繼出爐,到底還有多少空間留給我們去拓展?在這條不容選擇的全球化之路上,中國何時能夠實現“世界夢”?
世界的“中國夢”
卡特彼勒又來了。
6月28日,卡特彼勒宣布收購徐工集團所持雙方合資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15.87%的股權。這意味著該公司最終變為卡特彼勒的獨資公司。第二天,卡特彼勒隨即表示將對該徐州工廠增資擴產。
同時,隨著卡特彼勒與玉柴在再制造領域的合作,其在中國的產業資源愈發豐富。這項合作也被外界解讀為卡特彼勒借助玉柴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以求深度布局的開始。
而8月19日奧伯赫爾曼的一席言論,則更加明確了卡特彼勒將更加投入地去實現其宏偉的“中國夢”。
特雷克斯也來了。
8月5日,世界第三大工程機械制造商美國特雷克斯集團與中國山東拓能集團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特雷克斯集團將收購拓能集團工程起重機制造部分65%的股權,成為其起重機制造的控股方。
而事實上,早在22年前,特雷克斯集團就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成立了其在華的第一家合資企業——內蒙古北方重工,生產礦用機械及工程機械。
2009年,特雷克斯借助收購意大利梵特仕集團的契機,拿下了該公司在廈門的中國生產基地,這也意味著特雷克斯完成了其“中國夢”的重要一步。
而幾年前,該公司也已在工程起重機領域布下棋子,收購了四川長起。加上今年5月份與南方路機成立合資企業生產移動破碎篩分設備,其在中國的產業布局已清晰可見。 久保田也來了。
8月10日,世界500強日本久保田公司與無錫簽訂協議,計劃投資4500萬美元在華建立小型挖掘機生產基地,形成1.4萬臺的年生產能力并將于2012年正式投產。這是繼該公司在日本、德國之后在全球的第三個小型挖掘機生產基地。
還有赫斯默。
作為專用控制器和傳感器的全球知名供應商,德國赫斯默(Hesmor)帶著其引以為傲的行走機械油門執行器強勢登陸中國市場。
6月21日,赫斯默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舉辦了“赫斯默高效的產品定制化服務,讓更多的中國行走機械提高智能控制水平宿求成為現實”的產品發布會。當時與會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徐工、中聯、三一、柳工、山推、方圓集團、宇通重工、山河智能、北京南車時代以及湖北華舟重工等工程機械、機車等行業領域的重點企業管技術的“一把手”均悉數出席了該發布會。因為,這是我國工程機械的“軟肋”。
中國的“世界夢”
為什么如此之多的世界工程機械巨頭選擇在這個時候出擊中國市場呢?
不僅因為他們都有一個“中國夢”,而且還有一個“世界夢”。經過此輪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最大動力。而跨國巨頭將相關產業轉移到這些地區,則有利于分擔其在本國資產的風險,他們嘗到了不少甜頭。同時,以工程機械產業為例,核心零部件、環保等技術制高點均掌控在跨國巨頭手中,他們有信心、有底氣以此贏得市場。
而我國的工程機械企業也有一個“世界夢”。近幾年,隨著三一、中聯、柳工、徐工等企業在國際化方面的探索,中國的工程機械也越來越多地走上了世界的舞臺。或是海外建廠、或是兼并收購,這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歷史性的。
與此同時,我國的工程機械產業經過數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來的超高速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我國裝備制造業中十分重要、規模龐大的產業。在全國機械工業各行業中,僅次于汽車、電工電器、通用機械三個行業,名列第四位。其中,在2005~2007年的幾年間,該行業幾乎都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速度。
2008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額為2773億元(其中出口約134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19%;2009年,銷售額約增長12%,達到歷史性的3100億元,占全球市場的31%。
就在剛剛過去的兩年中,我國相繼有4家頂尖的工程機械企業發布了銷售規模達到1000億元的規劃目標。這包括2008年的三一、中聯,2009年的徐工以及之后的柳工,如果把范圍稍作擴大,則還有山東重工。他們先后預定實現千億元目標的時間在2012年到2020年。
然而,問題也正在于此。目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總規模已超過3000億元,而全球市場總量不足2000億美元,面對跨國巨頭的蜂擁而至,我們到底還有多少空間可以去拓展?
中國的工程機械產業已經不可逆轉地進入了全球化競爭的時代,成敗的關鍵是我們的企業能否借助跨國公司的“中國夢”,突破技術瓶頸,最終完成中國企業的“世界夢”,這里有“危”亦有“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3D電視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 下一篇:化肥出口高峰期將至秋季化肥市場向好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