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物制藥市場的前景
2010/9/16 19:17:3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生物制藥市場的前景1 市場將呈增長態勢
展望今后,我國的生物制藥產業將呈繼續增長態勢。業內人士認為,今后拉動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主要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政策導向利好;二是市場面臨擴容。
1.1 政策導向看好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年)》指出,未來15年,中國要在生物技術領域切實掌握一批前沿技術,包括靶標發現、動植物品種與藥物分子設計、基因操作和蛋白質工程、基于干細胞的人體組織工程和新一代工業生物技術(包括生物催化和生物轉化)等。
據有關專家分析,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預計在未來5~10年內,我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工程藥物開發將取得顯著成果,投放市場的生物工程新藥將達到15~20種,其中部分新藥將進入國際市場,與國際生物制藥先進水平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目前,我國已將生物制藥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建設行業和高新技術的支柱產業來發展。在一些科技發達或經濟發達的地區,國家級生物制藥產業基地紛紛建立。如在上海,浦東生物醫藥產業現已集聚了430家生物醫藥企業,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對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其中張江“藥谷”現已累計引進生物醫藥企業328家,共有科研人員 8 580名,生物醫藥產值占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40%,初步形成了由產業群體、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6個模塊組成的、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中試孵化-規模生產-營銷物流”為產業鏈的現代生物醫藥創新體系。
另據了解,近16年來,中國生物制藥技術產業已初步形成,開始走向規�;图s化。目前,已有近20種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投放市場,另有幾十種新產品處于不同的研制階段。同時,作為生物技術基礎的基因研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已有多個方案進入臨床試驗,基因治療載體系統的研究成果也申報了國內、外專利。
1.2 市場面臨擴容
在政策導向帶來利好的同時,生物制藥產業最近又面臨市場擴容的大好機遇。2008年2月19日,衛生部下發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方案》�!斗桨浮诽岢觯诂F行全國范圍內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白破疫苗這6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上,將甲肝疫苗、流腦疫苗、乙腦疫苗、麻腮風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對適齡兒童進行常規接種。在重點地區對重點人群進行出血熱疫苗接種;發生炭疽、鉤端螺旋體病疫情或發生洪澇災害可能導致鉤端螺旋體病爆發流行時,對重點人群進行炭疽疫苗和鉤體疫苗應急接種。通過這些疫苗的接種,可以預防乙型肝炎、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熱、炭疽和鉤端螺旋體病這15種傳染病。此次《方案》的實施,表明了國家將持續加大對我國基礎防疫體系的建設,通過國家投入的增長,人們對疫苗的需求將被激發,非計劃免疫的疫苗也將獲得良好的發展契機。
2 與國際水平差距甚大
對于我國生物制藥產業來說,雖然政策導向利好,市場面臨擴容,但這并不意味著前面道路廣闊平坦。實際上,被稱為“朝陽中的朝陽”的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目前的情況并不容人樂觀,與國際水平尤其是發達國家水平的差距甚大。
生物醫藥行業的特征是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和長周期。一個生物藥品開發成功的概率只有5%~10%,投入一般需要1億~3億美元,開發周期需要8~10年,回報率在10倍以上。
我國生物制藥業起始于上世紀80和90年代。企業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低,廠家眾多,產品重復�,F在國內有200多家生物技術工程制藥企業。目前在滬、深股市中,涉足生物制藥產業的上市公司共有67家,其中總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寥寥數家,過千萬元的也只有十多家。全國基因工程藥物總銷售額不及美國甚至日本一家中等規模公司的年產值。
生物制藥企業一哄而上的主要原因是都想掘一桶金,以仿制為主的企業紛紛上馬生物制藥項目,導致重復現象嚴重。目前,全球正處于生物醫藥技術大規模產業化的開始階段,國際水平的生物制藥企業已具規模效應。相比之下,我國的生物制藥還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規模,在生物制藥尖端領域——基因工程方面,國內真正在做的企業數量很少。總而言之,我國生物技術總體上處于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大部分品種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除了原創性不足外,我國還存在著對生物制藥產業風險投資不足的問題。國外生物制藥產業在研發的階段就有很多公司介入,而我國只有在拿到臨床批件后公司才介入,缺乏風險投資機制。有關專家認為,資源積累欠缺、關鍵技術平臺規模已經成為我國生物醫藥發展的制約因素。
另外,包括生物制藥在內的我國醫藥行業面臨國外企業的圍追堵截。目前,全世界排行前10位的制藥公司已全部進軍中國市場,排名前25位的制藥企業中有15家在中國設有辦事機構。這些企業在中國“入世”后,從政策上將逐步獲得“準國民待遇”,對我國生物制藥行業可能造成很大的沖擊。
實質上,我國的疫苗市場已經受到國外企業的包圍。目前,諾華、葛蘭素史克、賽諾菲巴斯德等跨國制藥巨頭,對疫苗這個重要的生物制品類別加大了研發和生產投資,想方設法在我國跑馬圈地。面對國外企業的長驅直入,挑戰的嚴峻不言而喻。
很顯然,我國的生物制藥技術要與國際水平縮短差距任重而道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