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工業強區”戰略,寧夏加快調整轉型升級
2011/8/18 10:08:1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推進“工業強區”戰略,寧夏加快調整轉型升級“‘十二五’期間,寧夏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區’戰略,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實施‘三大千億計劃’為抓手,堅持上規模和上水平同步推進,在加快發展中優化結構,在轉變方式中實現跨越,力爭到‘十二五’末,寧夏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突破千億元,年均增長14%,高于同期GDP增幅2個百分點”。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王永耀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作上述表示。
提升工業規模和效益
王永耀說,“十二五”期間,寧夏工業的首要任務是做大規模、做強產業。從今年起,寧夏將實施“三大千億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工業投資7000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進一步提升工業的整體規模和效益。寧夏工業發展的重點是:投資2000億元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2000億元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投資3000億元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共投資7000億元集中力量推進“三個千億”的興工強區戰略,努力走出一條精深加工、清潔生產、跨越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實施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計劃。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計劃,結合寧夏實際,瞄準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選擇潛在市場大,帶動能力強,吸收就業多,綜合效益好的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信息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寧夏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重點培育。5年累計投資2000億元以上,到2015年,新興產業增加值將超過20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30%以上,成為引領寧夏工業經濟搶占新一輪發展先機的重要支撐。
實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計劃。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通過項目建設、技術改造、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對傳統產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有效提升傳統產業新優勢。5年累計投資2000億元以上,到2015年,化工、冶金、建材、造紙、汽車等傳統產業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區域性行業龍頭企業,實現增加值達到300億元的目標。
實施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計劃。應立足現有優勢產業,依托龍頭骨干企業,進一步拓寬領域、深挖潛能、提高質量、擴大效益,重點支持影響寧夏長遠發展,符合國家規劃和產業政策的煤炭、煤化工、電力以及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迅速提升實力。5年累計投資3000億元以上,到2015年,優勢特色產業將實現增加值500億元以上的目標。
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
王永耀說,寧夏是一個資源型省區,工業經濟存在著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問題,需要把調整結構、轉型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十二五”期間,為了保證“三個千億計劃”的順利推進,寧夏將通過實施“八大工程”,推進工業的跨越和可持續發展。
工業效益倍增工程。以工業效益的全面提升為目標,通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工業增加值率,提高投入產出率,推進工業經濟規模倍增,工業創業創新能力倍增,工業競爭力倍增,工業綜合效益倍增。寧夏工業經濟將實現利潤200億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技術創新工程。組織實施100個以上的重大科技專項,培育認定3~5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增中國名牌或馳名商標10個。
節能降耗工程。寧夏綜合能耗在5000噸標煤以上的工業企業產品單位能耗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關閉27家小煤礦和1000噸以下的淀粉加工企業,淘汰日加工原料乳20噸以下的濃縮、噴霧干燥設備,推進節水型企業建設。
園區提質工程。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建設“六大十特”工業園區,培育年營業收入超500億元的產業集群3個,超100億元的產業集群10個,超50億元的產業集群20個。
大項目推進工程。按照“簽約項目抓落實,落實項目抓建設,建設項目抓投產,投產項目抓達效”的原則,推進一批投資規模大、對工業增長拉動作用明顯的大項目建設。重點實施125個項目,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加上每年的新增項目,“十二五”期間全區工業和信息化項目總投資可達到7000億元。
大企業培育工程。通過資本運作、產業重組、技改擴建、創立名牌、保護商標等具體措施,推進優質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聚集,盡快形成一批主業突出、行業領先、核心競爭力強的產業“旗艦”。培育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50億元、20億元的企業分別達到20、20和35家。
中小企業壯大工程。動態認定100家成長型中小企業和1000家重點培育中小企業,寧夏銷售收入超過4億元的企業比2010年翻一番,3000萬元以上企業超過1000家,新增國內外上市企業5家。
“兩化”融合工程。深化電子政務、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旅游、公共事業等領域的信息化應用,提高公共事業領域信息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全力推進沿黃經濟區信息化水平,開展沿黃城市帶無線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到2015年,通過推進“兩化”融合,規模以上企業經營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率超過70%。沿黃經濟區重點和骨干企業普遍推行以企業資源規劃ERP管理為核心的綜合管理信息體系,全部實現電子商務應用,信息技術利用率達到80%以上,中小企業信息技術利用率達到50%以上。
記者點評: 采訪寧夏經信委主任王永耀,記者最大的感受是,“十二五”寧夏工業的調整轉型,不是對傳統優勢產業的放棄,而是立足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后發優勢,立足全國產業分工大格局,依托寧夏煤、地、水資源和產業基礎,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盯住產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創新的高端,以實施“三大千億計劃”為載體,實施“八大工程”。通過建設重大項目,把現代煤化工、電力等優勢特色產業的規模做大,使優勢產業的技術達到國內國際一流水平。
同時,寧夏堅持推進產業發展方向由單純重視傳統產業,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并重轉變,由單純重視能源化工產業向能源化工產業與輕紡工業并重轉變,由單純重視資源型產業向資源型產業與現代制造業并重轉變,由單純依靠資源優勢向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由產品粗加工向深加工、系列化生產轉變,由資源、能源消耗型向資源、能源節約型轉變。努力把一個產業、一個行業、一個企業、一個產品做到全國最優、世界最好。把單位能耗、污染排放水平降到全國最低、世界一流,努力實現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綠色生產。
通過3~5年或8~10年時間,切實走出一條符合寧夏實際、西部特點,并在全國產業分工中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的調整轉型之路,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小、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