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我國汽車產量為1841.89萬輛
2012/2/10 14:33:0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1年我國汽車產量為1841.89萬輛與整車低迷相比,發動機市場表現更不如人意。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快訊》的統計數據,2011年,納入統計范圍的56家車用發動機企業,累計生產發動機1671.91萬臺,累計銷售發動機1697.14萬臺,與2010年相比分別下降1.21%和0.26%。這一增長率分別低于總體汽車產銷量增速2.05和2.71個百分點。
從另一組數據觀察,以千瓦數統計的2011年車用發動機產銷量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64%和-3.39%,這一數據分別比按臺數統計的增長率低2.43個百分點和3.13個百分點。盡管在乘用車市場端呈現出SUV、MPV暢銷與交叉型乘用車難銷的局面,但是平衡商用車市場之后可以認為,卡車市場尤其是重型卡車市場的不景氣,是帶動以千瓦數(即發動機功率)統計的市場增長率更低的原因。如果沒有乘用車市場的平衡,則這一反差將更大。
產品結構調整導致企業排序升降
具體來看,截至2011年底,總計56家車用發動機企業中,一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重慶長安、上海通用動力總成、東風日產乘用車、奇瑞、柳州五菱柳機、廣西玉柴、上海大眾、北京現代、上海大眾動力總成、神龍、一汽集團、吉利控股和沈陽航天三菱,位居累計生產量排序的前15名。
與2010年相比,一汽-大眾從2011年7月起就站上了累計生產量排行的首位;原來的第一位———重慶長安,因受到交叉型及小型乘用車為主的小排量發動機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被一汽-大眾超過后就再也沒有追上來。其他企業中,上海大眾的兩家車用發動機企業排名均有所提升,東風日產乘用車繼續保持了強勢;另外幾家受益企業也基本上以轎車發動機為主,沈陽航天三菱則因中等排量發動動機而受益。這一狀況基本上反映了2011年乘用車市場德、美系車型受益較大、東風日產在日系中一枝獨秀,以及自主品牌幾乎全面受挫的格局。此外,2009年排在前15位之列的哈爾濱東安汽車發動機、東風本田發動機、廣汽豐田發動機和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因為小排量發動機鼓勵政策退出和日本地震等因素影響,早已退出了前15位行列。2010年排在前15位中的濰柴控股、安徽全柴等柴油機企業,由于商用車市場的不給力,2011年也排在了前15位之外。
2011年,在累計生產量達到5萬臺以上的前50家企業中,年產超過10萬臺的企業數有44家(比上一年度多1家),年產量達20萬臺以上的企業有31家(比上一年度少2家),年產量達30萬臺以上的企業有20家(比上一年度少3家),年產量達40萬臺的企業有14家(比上一年度少1家),年產量達50萬臺以上的企業則創紀錄地達到了11家(比上一年度多1家)。其中,雖然一汽-大眾以101.78萬臺的生產量居于第一位,但是比2010年第一位重慶長安的103萬臺生產量還是有所下降。
生產集中度方面,累計生產量前5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26.33%,這一數值比上一年上升1.89個百分點;前12位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49.92%,比上一年上升1.55個百分點。簡單來看,2011年由于市場不再繼續依靠容量的擴大而保持增長,所以總體來講生產集中度表現為向優勢企業靠攏,在總計56家車用發動機企業中,前12位企業的生產量已經接近生產總量的一半。
柴油機呈“重”衰“輕”旺格局
按燃料類型劃分,2011年全年柴油機分別完成358.96萬臺和375.29萬臺的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9.11%和5.89%,與上年同期的增長率相比更分別大幅下滑34.14和36.25個百分點。從柴油機企業的整體表現看,2011年統計在內的23家柴油機企業中,累計生產量超過20萬臺的企業有6家(比上一年度少1家),累計產量超過10萬臺的企業有13家(比上一年度多2家),累計產量超過5萬臺的企業有15家(比上一年度多1家)。
從累計生產量排序看,廣西玉柴、一汽集團、安徽全柴、濰柴控股、東風汽車股份、昆明云內和江鈴控股居于前7位,其中以生產輕型柴油機為主的安徽全柴、昆明云內和江鈴控股名次有所提升,而以生產重型柴油機為主的濰柴排名下降1位。在前7位之外比較明顯的變化是,原來一直排在前7位的中國重汽,2011年一下子掉到了第12位;而前7位之外的北汽福田、濰柴動力揚柴、長城汽車和慶鈴集團等幾家以生產輕型柴油機為主的企業則均表現不俗。
在前7位企業中,排序前5位廠家的生產集中度為56.02%,比上一年度下降3.43個百分點;排序前7名廠家的生產集中度為67.46%,比上一年度下降3.59個百分點;如果再選取東風朝柴與山東華源萊動兩家企業做統計,則排序前9位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可達77.16%,比上一年度下降3.71個百分點。在柴油機生產企業總數不增多反而減少的情況下,在三個擋段的生產集中度持續兩年連續下降,已經完全顯示了重(型)衰輕(型)旺的市場結構變化。
在柴油機企業的具體表現中,廣西玉柴雖然在上一年度下降的基礎上再次下滑,但仍以61.20萬臺的總產量而高居榜首。生產量較大的企業(年產量高于5萬臺)中,北汽福田(年度增長率79.55%)、慶鈴(36.44%)、長城汽車(23.99%)和濰柴動力揚柴(13.21%)的表現較好;中國重汽(-43.11%)、一汽集團(-24.54%)、東風朝柴(-21.06%)則出現了較大的負增長。
汽油機市場增量偏向優勢企業
汽油機方面,2011年累計產銷量分別為1312.12萬臺和1321.00萬臺,比上一年度分別增長1.20%和1.46%,但同時比上一年度的增長率分別下降26.99和28.09個百分點。
從汽油機企業的整體表現看,在中汽協會統計的41家汽油機企業中,年度生產量超過50萬臺的企業多達10家(比上一年度多2家),超過40萬臺的企業有12家(比上一年度增加1家),超過30臺的企業有15家(比上一年度減少4家),超過20臺的企業有23家(比上一年度減少1家),超過10萬臺的企業有30家(比上一年度減少1家)。
從生產量排序方面來看,一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重慶長安、上海通用動力總成、東風日產乘用車、奇瑞、柳州五菱柳機、上海大眾、北京現代、上海大眾動力總成、神龍、吉利控股、沈陽航天三菱、東風本田發動機和一汽豐田天津發動機,居于年度生產量排序的前15位。其中,前5位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33.55%,比上一年度增加1.76個百分點;前9位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51.64%,比上一年度增加1.47個百分點。整體上看,在總體市場容量擴充有限的情況下,生產向優勢企業集中的優勢比較明顯。
在汽油機企業的具體表現中,生產量較大的企業(年產量高于10萬臺)中,安徽江淮(年度增長率63.40%)、比亞迪(45.28%)、一汽海馬(32.92%)、長城汽車(31.06%)、上海大眾動力總成(29.18%)、沈陽航天三菱(23.92%)、上海通用動力總成(20.54%)、東風日產乘用車(20.25%)、上海通用(17.10%)、一汽-大眾(16.85%)、上海大眾(16.16%)、上汽通用五菱(10.77%)、重慶長安鈴木(10.26%)的表現較好;哈爾濱東安汽車發動機(-60.71%)、重慶渝安淮海動力(-40.58%)、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36.68)、廣汽豐田發動機(-30.27%)、一汽轎車(-18.85%)、重慶長安(-18.53%)等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