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地產“調而不控” 地方政府“賣地成癮”
2013/7/12 15:20:2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房地產“調而不控” 地方政府“賣地成癮”土地作為地方政府擁有的王牌資源,其稀缺性和開發過程中的保護性理應得到地方政府的尊重,但這些年來,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依賴于“土地財政”的支撐。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房地產交易帶動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收入達到17428億元,同比增長13.7%,但同期的中央財政收入14606億元,同比則下降0.2%。歸地方所有的稅種中,營業稅為4596億元,同比增加561億元,增長14%;土地增值稅822億元,同比增長34.7%;契稅917億元,同比增長38.3%;城鎮土地使用稅404億元,同比增長7.5%;耕地占用稅432億元,同比增長7.9%。究其原因,是房地產市場成交額增加帶動房地產營業稅相應增加。盡管筆者并不認同“政府和銀行從房地產銷售收入中拿走75%”的說法,但土地出讓金及稅費占房地產銷售收入60%是有充分依據的。因此,地方政府和銀行是高房價的最大受益者。
而被稱為“土地財政”典型代表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其賣地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并不高。1997年至2010年,香港特區政府賣地總收入占綜合財政收入之比平均只有10%,其中占比最高的年份為17.4%,最低的年份只有2.6%。相比之下,內地在1998年至2010年這12年間,最低的年份為8.5%,最高的一年達到43%,平均為25%。
長達十年的房地產調控之所以“調而不控”,表面原因在于目標與手段嚴重不匹配;深層次原因則在于既有政績考核體系約束下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嚴重依賴。破解房地產困局,既需要在戰略轉型的框架下將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制造業等實體產業領域,更需要地方政府戒掉房地產之癮,真正告別“土地財政”。
作為一個尚未完成工業化的新興經濟體,如果在制造業基礎不很鞏固且金融體系并不健全的情況下,就如此依賴風險極大的房地產,實在是飲鴆止渴。
因此,為了化解房地產泡沫,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亟待最高決策層拿出一攬子治本方案,盡快改革政績考核機制,將地方官員從事實上的“唯GDP是從”中真正解脫出來,改變經濟增長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