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有鋼鐵企業如何通過深化改革走出困境
2014/3/13 11:29:4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國有鋼鐵企業如何通過深化改革走出困境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表示:“國有企業要在深化改革中自我完善,在鳳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不思改革。”
2013年,在鋼鐵企業的盈利排名中,沙鋼集團、方大特鋼等民營企業躋身前十位,其較強的市場應變能力引起業內的關注。當然,考慮到歷史負擔、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差別,國有企業面臨的減利因素要遠遠大于民營企業。全國人大代表,本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張曉芳表示:“無論是否盈利,本鋼每年的工資支出約為70億元,每年的供暖、供氣費用約為3億元;與其他新興企業相比,本鋼的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
因此,在不斷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大環境下,企業必須主動深化改革,掙脫歷史“包袱”的束縛,在改革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否則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是市場化和制度化。其中,市場化是方向,制度化是途徑。
隨著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不斷發揮,市場化將是國企改革的必然方向。過去若干年由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的不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導致很多國有鋼鐵企業與市場之間隔著一層顯性或隱性的“屏障”,存在著政策意愿引導決策、市場反應速度慢、管理和人工成本高等問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正是為了打破這層“屏障”。無論是包括混合所有制和員工持股在內的產權改革,還是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甚至是去行政化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都是實現市場化改革這一目標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政府工作報告對國有企業改革使用了“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論述。發展混合所有制是將民營資本的優勢引入國有企業,借助外力打破國企與市場的“屏障”。從鋼鐵行業的情況來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近年來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民營鋼鐵企業的發展壯大已經顯示出其巨大的活力,將這種活力引入國有企業將使雙方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當然,國有企業在推進自身改革的過程中,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分企施策。并非所有的國有企業都是“一混就靈”,混合所有制也不一定就是民營企業入股國有企業,交叉持股、合并重組、通過資本市場投資等都是可能的方式。比如,近年來,民營鋼鐵企業與國有鋼鐵企業在合資領域的嘗試取得了成果,尤其是在鋼材加工領域,成立了一批混合所有制企業。同時,不同所有制企業在重組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這正是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著力點之一。
在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制度化將是推動改革的必由之路。國有企業改革的出發點和根本落腳點是解決體制機制問題,這需要除舊革新、建章立制。從政府的層面來看,制度化的重點是建立完善、公平的市場環境,清理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區別政策,使不同所有制企業平等地享有社會資源、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如果沒有制度化的政策出臺,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對于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的顧慮和觀望情緒就難以打消。從企業的層面來看,只有打破原有的不適應市場競爭的體制機制,以更加貼近市場的規章制度取而代之,使決策、投資、采購、科研、生產、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與市場對接,激發全員的市場意識,面向市場快速反應,才能從根本上煥發國有企業的活力。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僅要求政府進一步處理好與市場的關系,也要求企業以此為指針持續深化改革。特別是國有鋼鐵企業,如果僅僅一味地抱怨市場環境的不公平,而不去主動革除自身市場適應性差的種種弊端,就很可能錯失改革突圍、浴火重生的良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