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迎接機器人時代 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分析
2014/11/6 15:15:4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制造迎接機器人時代 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分析在挖掘機生產線上,一個焊接機器人不僅可抵四五個焊工,還讓生產出的產品使用壽命翻了兩番,售后問題減少3/4;在夜晚的街頭,排爆機器人“三目”炯炯有神,夜間識別率高達90%以上,可以清楚地拍下車牌號、駕駛人;我國自主設計的“大白鯊”飛行機器人正奔赴南極,將為中山站新機場選址進行冰蓋勘察……無論我們是否做好準備,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就是,機器人已經走出科幻電影,大步向我們走來。
面向實際應用
今年上半年,歐盟啟動世界最大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總研發投入28億歐元。美國也于去年發布了機器人發展規劃及路線圖,瞄準研發新一代與人緊密協作的機器人。韓國頒布了第二個智能機器人開發5年規劃。各國的爭相布局充分證明了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正成為新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
對于中國而言,發展機器人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的新工業革命大潮來勢兇猛,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勞動力供給逐漸減少、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低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等因素讓中國制造業受到多重束縛。這些,決定了發展機器人對于我國而言已經從“備選”成為“必選”。
《經濟日報》記者從科技部了解到,我國機器人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建立起了從機器人應用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研發體系,在工業與服務機器人產業化、特種機器人技術攻關與系統應用、機器人前沿技術儲備等3個層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我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業已具雛形。我國在機器人基礎技術、基礎元部件、機器人系統研發及集成應用等方面具有長期的研究積累,先后研制出點焊、弧焊、噴漆、裝配、碼垛搬運、自動引導車等多種型號的機器人產品,研制出多種面向實際應用的專用機器人系統。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特殊環境服役機器人也已嶄露頭角。我國已經成功研制出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長航程水下機器人、7000米水下潛器(蛟龍)、系列化作業型水下機器人(ROV),為譜系化機器人研究與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自主研發的多種型號核裂變堆運行維護機器人已經投入使用,并已經部署多個面向未來核聚變試驗裝置的運行維護機器人系統,為我國核能源安全利用提供了技術手段。同時,我國用于救災救援、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多種型號機器人已經進入示范應用階段。
市場潛力巨大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工業機器人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201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裝機量超過120萬臺,而我國裝機量接近10萬臺,僅占全球總裝機量的8%。2012年,我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25,遠低于日本的339、韓國的347、德國的250,不足國際平均水平58的二分之一。數據表明,我國制造業自動化程度尚處于較低水平,距制造業強國尚有約10倍的增長空間。
巨大的增長空間孕育著世界最大市場。近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每年新增裝機量以30%的速度迅猛增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發布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萬臺,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以我國1億制造業產業工人總數計算,預計到2020年,達到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機器人裝機密度中等水平(意大利150臺/萬人),中國需增加機器人裝機量130萬臺;預計到2030年,達到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機器人裝機密度先進水平(德國250臺/萬人),中國需增加機器人裝機量250萬臺。
面對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機器人身上的“擔子”更加重了。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所說,“外國幾家大的機器人企業,像庫卡、ABB、安川都跑到中國來,在上海、成都、沈陽、北京等地建廠。他們已經發現,要用廉價產品來和中國企業競爭,就必須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就地生產,減少遠途運輸成本。我們不能把中國的機器人市場拱手讓給外國人,要發展自己的工業技術產業,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機器人占領中國市場。”
緊抓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及系統集成產業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工業機器人整機生產能力。同時,我國也初步形成了工業機器人伺服電機、減速器、伺服驅動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鏈。
為了讓機器人發展更有后勁,我國建立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基地,培養了一大批長期從事相關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的高技術人才,為我國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及產業化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國著眼國際制高點的新一代機器人技術已經實施布局,在仿生機器人(如擬人、四足機器人)及新機構、環境感知、智能控制、生肌電融合、人機合作等單元技術方面,都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
據了解,下一步我國還將從市場導向的系統集成及產業發展著手,促進機器人與大數據、移動通信等跨領域技術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機器人產業相結合的契機,以服務為導向,構建基于服務創新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我國將繼續加強新型機器人整機集成技術能力,驅動器、電機、伺服系統、減速器等關鍵部件的發展將在繼續支持攻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際資源,通過并購合作的方式,實現關鍵零部件產品的升級跨越,以支撐機器人整機發展。
我國還將通過改革,進一步加強機器人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的銜接。比如,研究相關優惠政策,降低企業創新成本,鼓勵使用國產機器人并給予適當補貼;促進機器人在科研、養老、醫療、安全等領域的應用;引導政府資金與民間資本向機器人產業傾斜,支持機器人企業境內外上市融資。(經濟日報 記者董碧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光伏產業需求拉動市場企穩復蘇 多晶硅行情持續走強
- 下一篇:機器人產業細分行業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