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市場遭遇冰河時代 棉企該何去何從?
2015/1/6 14:43:1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國內棉花市場遭遇冰河時代,國內外價差將在市場作用下進一步縮小。棉花產業深度調整、轉型迫在眉睫,然而方向不明進展緩慢。國際背景2015年歐盟將中國排除出受惠國外國內棉花市場遭遇冰河時代,國內外價差將在市場作用下進一步縮小。棉花產業深度調整、轉型迫在眉睫,然而方向不明進展緩慢。
國際背景
2015年歐盟將中國排除出受惠國外,中國出口歐盟產品關稅將大幅增加。中國棉花進口配額下降,國際棉花產量穩定,其價格必然承壓下滑,國內外價差也會繼續拉大。同時國際原油降價,人造纖維生產成本繼續下降,拖累國內棉花價格。
期貨市場方面,2014年的全球棉市一路下滑。美國棉花期貨從2014年1月3日的84.12美分/磅,下降到59.58美分/磅(折合8170元/噸),跌幅達28.70%。
國內市場
國家取消棉花臨時收儲政策,補貼細則僅新疆、安徽二省可以明確。棉價依賴市場調控,然而棉花生產成本相較國外高出很多,棉價下跌,棉農惜售。與此同時,紡織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為規避棉價繼續下行風險,紡織企業堅持保持低庫存,隨用隨購。
國內鄭棉期貨從2014年1月3日的19165元/噸,下降到2014年12月31日的13260元/噸,跌幅達30.81%。國內外價格差距巨大,國內棉市依靠市場調節,與國際市場接軌是大勢所趨。
從生產開始,各種弊端幾乎存在于國內棉花產業鏈的每個環節。棉市即將進入長期低迷運行的階段,在新政策或新需求的刺激之前,棉市難有起色。
一、棉花生產現狀
新疆棉花占據了中國棉花生產的半壁江山,產業集中,生產規范,有條件做到“四分”(分摘、分曬、分存、分售)操作。然而最近也暴露出機采棉不能達到企業加工標準的問題,原因是國內棉種、田間管理、機械設備與操作等與國外有較大差距。
地產棉品種雜亂,地塊破碎,不利于進行“四分”操作。棉農為將劣質棉花銷售出去,優劣摻混出售,以致企業不愿收購。加上農資投入和單產降低,生產成本降不下來。因此,在國際棉價下跌,臨儲政策取消的背景下,出現棉農惜售、企業不收的局面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紡織企業現狀
紡織屬于勞動密集性產業,近年由于人工成本上升,國內已有紡織企業遷往越南等地,環境保護政策也加速了這一遷移進程。棉花、紡織相關產業自有品牌很少,產品定價權都在下一級的買方手中。同時,棉花進口配額有限,也限制了棉紡企業的發展。
三、替代產品的威脅
人造纖維成本低廉,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工業化生產標準易統一,產品可定制性強,持續對棉花產業形成沖擊。近期,原油價格下跌,棉價承壓。利好因素在于近年人們健康理念的轉變,導致棉花終端產品價格上升,但是高端產品需求量并不能帶動棉農生產的積極性。
中國棉市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產業調整、政策方向尚不明朗。然而中國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例如國內現有成熟的紡織產業鏈,這是東南亞國家尚不具備的競爭力。
國家宏觀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市場這個高效的資源配置工具,調整國內農業產業格局。
自1978年以來,中國一直堅持市場取向不動搖,改革進程中逐步放開了農產品購銷價格。從2014年11月25日起至12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放開24項商品和服務價格,下放1項定價權限。至此,農產品領域已沒有政府定價項目,全部放開由市場形成價格。
因此,農業相關產業不能再指望政策的扶植,加大研發投入,想方設法壓縮成本,才是正確的出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