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2014年玉米行情大事件
2015/1/7 15:28:3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2014年對于國內玉米市場來說是不平靜的一年。從年初收購價的小幅下跌,到年中的大幅上揚到歷史最高水平,再到9月份再次大幅滑落,回到原點,給這一年的玉米市場劃上2014年對于國內玉米市場來說是不平靜的一年。從年初收購價的小幅下跌,到年中的大幅上揚到歷史最高水平,再到9月份再次大幅滑落,回到原點,給這一年的玉米市場劃上了一個略帶遺憾的句號。造就今年玉米市場大起大落風波的行業大事件有哪些呢?
1、旱災
氣候異常永遠是懸在玉米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干旱造成的玉米減產則位于各類自然災害之首。嚴重的干旱不僅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導致糧價上漲,而且會阻礙糧食貿易,引發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相較而言,因實行糧食儲備制度,我國糧食價格因旱災上漲幅度遠小于國際市場。今年無疑成為玉米的“大旱之年”。據了解,截至7月27日,秋糧受旱面積已達2310萬畝,嚴重干旱610萬畝。豫西、豫北部分丘陵崗區因缺乏灌溉條件,旱情較重。截至8月17日,遼寧全省作物受旱面積2778.82萬畝,其中干枯549.44萬畝,重旱1088.27萬畝,輕旱1141.11萬畝。截止9月底,吉林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13.1毫米,較常年同期少48%,其中長嶺、農安、公主嶺等10個產糧大縣降水量創1951年以來最少。統計顯示,東北地區,遼寧受旱面積的86%是玉米,吉林受旱面積的90%是玉米,內蒙古受旱面積的50%是玉米。
2、霉變
2014年12月14日,《關于做好2014年東北3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生霉粒超標玉米收購工作等問題的補充通知》的電文下發,東北三省一區臨儲玉米收購的霉變指標由2%放寬至5%以內,雖然霉變指標放開,但是扣量嚴格,對市場的影響也是多空參半。政策出臺時,產地玉米霉變問題已經十分突出,其中吉林主流霉變已經達到5%以上,嚴重可達7-10%,霉變符合2%以內玉米數量寥寥。黑龍江的霉變率也在逐漸擴大,5%以上占比增加。結合文件內容和市場情況分析,本次臨儲霉變指標放開,出發點是減少農戶損失、盡量降低糧源損耗,而非抬升糧價上漲,嚴格的扣價情況下,短期東北玉米價格難因該政策而逆轉弱勢。另一面,該政策指標的放寬也將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差糧對市場的沖擊。
3、退運
轉基因玉米以及DDGS退運的新聞無疑成為今年業內重大事件。不僅對玉米市場產生直接影響,對其他農產品也造成一定影響。12月22日,瑞士種業巨頭先正達官方對外宣布:公司收到中國監管當局批準的轉基因玉米AgrisureViptera的安全證書,正式批準允許進口其在美國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玉米。AgrisureViptera即為國內熟知的MIR162轉基因玉米。這讓備受爭議的MIR162轉基因玉米進口告一段落。去年10月,深圳口岸檢出進口美國轉基因玉米含有未經中國農業部批準的MIR162轉基因成分后,中國質檢部門對含有MIR162轉基因成分的玉米全部實施退運。截至今年6月16日,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共對125.2萬噸含有MIR162的進口美國玉米作出退運處理。中國退運轉基因玉米的原因之一在于國內龐大供應,但近年來,媒體對轉基因食品可能引發健康問題的報道令其長久以來難以贏得公眾認可。
4、政策
受去年收儲政策的的強力影響,6919萬噸的2013年作玉米被收入糧庫,約占當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總產量的70%,直接導致了今年7、8月份國內玉米市場供應的嚴重趨緊,玉米現貨市場價格一路高漲,導致了國內大部分玉米加工企業停產,勉強維持開機生產的廠家也受原糧成本過高的擠壓,變得利潤較低,山東部分企業甚至一度將掛牌收購價格提至2800元/噸,雖有一系列的超扣標準,但也基本觸及玉米歷史價格的新高。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