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倒奶殺牛”“鮮奶喂豬”說起 乳企發展不能太“任性”
2015/1/8 15:43:2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最近一段時間,山東、河北、內蒙古等地出現不少奶農“倒奶殺牛”、“鮮奶喂豬”的事件。表面上看,“奶賤傷農”集中上演,是由鮮奶價格持續下跌造成的,其背后卻折射出當最近一段時間,山東、河北、內蒙古等地出現不少奶農“倒奶殺牛”、“鮮奶喂豬”的事件。
表面上看,“奶賤傷農”集中上演,是由鮮奶價格持續下跌造成的,其背后卻折射出當前乳制品行業發展太“任性”、產業鏈安全存在巨大隱患等殘酷現實。
2013年冬季時,散戶奶農的處境完全是另一番光景。當時,“奶荒”問題格外突出,不少乳制品龍頭企業的自有奶源不夠用,不得不向奶農散戶開出高價,原料奶價格一度攀升至每公斤5元以上。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原料奶價格走勢卻又急轉直下,連續10個月下跌,全行業從“奶荒”逆轉進入原料奶過剩。散戶奶農高價買入的奶牛,不僅沒有創造出好效益,反而由于飼料價格居高不下,成了“燙手山芋”。
而就在當前國內散戶奶農為原料奶行情下跌叫苦不迭之時,國內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已經邁著“走出去”的步伐,紛紛到海外建設奶源基地。如此冰火兩重天的境遇,奶農應該為自己盲目擴張養殖規模承擔責任,而整個乳制品行業也應該反思自身在奶源建設環節的“任性”。
2008年三鹿嬰幼兒配方奶粉事件發生后,我國乳制品行業把打造全產業鏈,特別是奶源建設作為夯實產業健康發展基礎的重中之重。國家也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舉措。不過,經過長時間的探索,企業并沒有在自有奶源和散戶奶農之間尋找到共同利益的平衡點。一些企業認為,散戶奶農的原料奶質量不安全、品質低,在對奶農的原料奶收購上,要么刻意壓價,要么故意設收購門檻,使散戶奶農苦不堪言。
由于企業和奶農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反而存在利益博弈和隔閡,企業不可能為奶農的鮮奶“兜底”,更不可能幫助奶農建立科學有效的原料奶供需預警機制。如此一來,奶農們只能憑著經驗來飼養奶牛,“看天吃飯”。
當前,散戶奶農仍然是我國原料奶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如果過分倚重海外奶源基地,忽視國內奶源基地建設,將會使國內奶粉產業形成“原材料在外”的不利局面,未來整個行業都將面臨原材料價格、質量方面的巨大風險。
我國在奶源基地建設方面仍然有太多欠賬。“倒奶殺牛”、“鮮奶喂豬”直接損害了奶農的利益,打擊了奶農的熱情,但最終受傷的將是整個乳制品行業。乳制品行業仍應該加強對散戶奶農的科學引導,特別是設法引導這些養殖戶進一步向規模養殖靠攏,逐步提高散戶奶農的抗風險能力;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奶農生產的原料奶的品質;加強與奶農的信息共享,幫助奶農及早了解市場供需情況,減輕市場波動給奶農利益帶來的損害。此外,政府也應加強對小規模養殖戶的補貼力度,提高奶農養牛積極性,加快發展家庭牧場、合作社等組織方式的制度設計,加快形成上下游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盤點8090后最愛咖啡甜點品牌TOP30
- 下一篇:2014年浙江乳品進口情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