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可穿戴設備三大門檻分析
2015/1/23 8:32: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前兩天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小米手環的掌門人黃汪做了一個演講,大意是說手環未來將是一個人體ID,作為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識別標志。我們可以看到,他已經不太提人體前兩天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小米手環的掌門人黃汪做了一個演講,大意是說手環未來將是一個人體ID,作為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識別標志。我們可以看到,他已經不太提人體數據采集、健康大數據應用等等特別熱門的想象了,因為這條路現在已經碰壁了。這也是淼叔對2015年可穿戴設備的一個看法,就是依然是泡沫,不會有突破。
2014年1月,科通芯城曾經請淼叔去深圳沿著可穿戴設備的產業鏈走了一遍,因為他家是芯片門戶,跟整個產業鏈關系都特別熟,所以不少老板也說了真心話;去年5月,英途又組織一些互聯網企業家和創業者去以色列考察了智能硬件行業,與不少頂尖的技術公司進行了交流探討。下半年,又幾次去深圳與生產設計商在一線交流。
通過這些考察,以及平時對產業趨勢的觀察,以及最為重要的產品試用和意見搜集,淼叔發現,可穿戴設備雖然如火如荼,但目前的現狀仍然不盡如人意。而在核心技術與消費觀念發生質的變化之前,2015年可以預見的是,可穿戴設備仍然將停留在泡沫和概念的階段。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可穿戴設備存在的幾大問題。
有一個可穿戴設備大家都很熟悉,就是Jawbone up手環。這個產品算是一個流行的可穿戴設備,但它有個外號叫百日咳,很多用戶發現它差不多戴3個月之后就壞了。因為它需要插到手機音頻口同步數據,頻繁插拔之下,硬件再好也受不了。同時手環本身的材質應力設計可能也存在問題,所以很多買了它的人堅持不到3個月。
另外一個可穿戴硬件叫fitbit,分幾個型號,我分別買過。計數比較準,但充電非常麻煩,一兩天一充,充電口設計得還特別不人性化,也不通用。這個硬件出現的時候有個功能是把你一天的運動量分享到社交網絡,跟朋友們對比,朋友之間也能互相督促。這個設計本來很別致,但當所有的硬件都有這么個功能后,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就沒法看了,張三今天跑了五公里,李四爬了20層樓,都是這些信息。這就好像一個大家很熟悉的現象,就是廣場舞,大爺大媽聚在一起社交,但有時候它難免擾民。這也說明目前可穿戴硬件還存在問題,除了社交,就沒別的賣點、沒有別的提高用戶黏性的東西了嗎?濫用社交,可能最后導致這個設備本身失去人們的信任。
還有一些設備,采集了數據不知道干嘛用,或者會有一些特別專業的數據給你看,體脂率啊基礎代謝啊,一點解讀也沒有,用戶看著發蒙,不知道你采集這些數據給他們有什么用。這種設備我們叫它自拍狂,自己玩兒得挺HI,別人看就是一神經病。
百日咳、廣場舞、自拍狂,是可穿戴設備泡沫化的三個具體表現。
所以從這個現狀來看,可穿戴設備實際上距離大規模的爆發或者成為一個有穩定商業模式的產業,至少有三個門檻要邁過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