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奶是市場行為 倒逼利益攸關方尊重市場規律
2015/1/30 8:32:3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如果過去一段時間的奶農倒奶現象是一種“陣痛”,那么“痛”定之后,請讓我們思“痛”。進入2015年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的奶農倒奶甚至殺牛事件,開始在我國的河北、山如果過去一段時間的奶農倒奶現象是一種“陣痛”,那么“痛”定之后,請讓我們思“痛”。
進入2015年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的奶農倒奶甚至殺牛事件,開始在我國的河北、山東、青海等地蔓延。媒體報道稱,河北有奶農因賣奶困難每天倒奶4萬斤。
倒奶事件連續登上了多家媒體“頭條”,迅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有人說倒奶是因為國內乳企不履行社會責任、拒收奶農的鮮奶;有人將事件歸因于進口乳品的巨大沖擊,建議降低進口量;還有人得出了“奶源過剩”的結論,主張應由政府主導進行人為調控。
于是,一幕幕溫情的畫面出現了:許多人向奶農伸出了援助之手,奶產地政府帶頭喝奶,農業部在1月8日下發了《關于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要求采取措施幫助奶農協調處理賣奶難問題。
同情奶農卻讓許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倒奶只是一種市場行為。即便受到國際奶價下降的沖擊,具有相當養殖規模的養殖基地卻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卻使奶農“遭了殃”。
這是養殖結構調整的產物。由粗放的原始養殖方式逐步向標準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奶牛養殖業,這是整個養殖業發展走向成熟的大趨勢。推進奶業標準化、集約化規模養殖,成了奶牛養殖結構調整的“奠基石”。
這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表現。把需求作為市場準入的硬杠桿,勢必引導奶業生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對于原奶市場,廉價質優的原奶一直是乳制品生產企業尋求的目標。飼料價格高企、養殖成本激增等因素推高了奶農售奶的價格;與此同時,隨著奶業市場的逐步開放,中國乳企已越來越多走出去,越來越多的進口奶源進入中國。相形之下,散戶的原奶越來越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自然會被市場拋棄。
這也是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隨著下游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國內各大乳企業逐步拋棄了“奶農養牛產奶-企業收奶制奶”的經營模式;2013年的乳業整合又在原有的基礎上,完成了乳制品生產企業之間資產的聚合,更劃定了各自的奶源“領地”。自控自建奶源已從乳企的發展目標變為了現實,產業的升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倒奶成了一種必然。
我們關心奶農,卻也常常忽視一個關鍵的問題,奶業能夠蓬勃發展的前提是讓消費者喝上質優價廉的好奶。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意味著安全的品質,穩定的奶源又意味著相對穩定的價格。
或許,中國的奶業到了告別過去的時候,當務之急是跳脫出倒奶殺牛這樣產業鏈震蕩的痛苦,或許這正是下一個乳白色輝煌的開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