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糧食產量已經供過于求 ‘十一連增’引贊嘆
2015/3/10 8:33:4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我國糧食產量已經‘十一連增’,出現了相對的供過于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產量要穩定在1.1萬億斤以上,比去年實際產量有所調減,這對于調整農業結構、進行“我國糧食產量已經‘十一連增’,出現了相對的供過于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產量要穩定在1.1萬億斤以上,比去年實際產量有所調減,這對于調整農業結構、進行耕地治理和休養生息是難得的機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行長鄭暉說。
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達到1.21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近900斤,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面對“十一連增”,鄭暉卻表現出一些擔憂:
從2011年開始,我國糧食生產連年大于消費,尤其是國家調控的農作物產量,如稻谷、小麥、玉米,每年結余在1000億斤以上,明顯供大于求。
“而且這些糧食中,普通低質糧多,優質的秈稻、小麥少,結構失衡,還要大量占用庫存。再好的稻谷、小麥,存上3年就沒人吃了。還有棉花,每存一年就降低一個檔次。”鄭暉說,這些“多余”的糧食要耗費大量人力、土地、資金和資源。加上國家實行托市收購的政策,增加了財政負擔。另外,還造成了國內外糧食價格的倒掛,導致糧食加工企業虧損面增加。
“我們是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但不代表糧食產量越高越好。不用過多強調糧食的‘連增’,只要做到‘連豐’就不錯了。”鄭暉說。
對于鄭暉的觀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陳章良馬上就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你說的這些問題都是事實。但從歷史上看,每當糧食豐收后,只要稍稍放松糧食生產這根弦,糧食產量就會走下坡路。現在的糧食不是多了,而是貴了。現在大家都知道進口的糧食比國產的便宜。但如果我們手里沒有這么多糧,我就不信進口的糧食還會這么便宜!”
陳章良認為,國家花些錢在種糧、收購、儲備方面是應該的。他還以幾年前在廣西工作時的經歷現身說法。
“有一年廣東缺糧,還正趕上泰國等國不出口糧食。有關部門讓廣西緊急向廣東調撥。可我一查,廣西也沒有余糧啊,最后還是從東北調糧。”陳章良說,“糧食一旦出問題,那就是大問題。”
針對我國糧食生產科技投入不足的現象,陳章良建議,要加大農村基層科技推廣站的力量,幫助、指導農民種好糧。
“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大多去城市打工了,留下的人知識水平也不高。我去農村調研就發現,到了播種的時節,那門市部的柜臺上擺著花花綠綠各種稻種,農民都不知道買什么合適。如果有農技人員給他們指點一下,看這個地方適合什么樣的種子,要配多少化肥,那農民種糧就更會得心應手。”陳章良說。
看他倆“爭”起來,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原副部長牛盾接過話說,從全球來看,糧食供不足需還是基本情況,加上現在受到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糧食生產不能掉以輕心。即使現在400多公斤的人均占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也并不算高。
“靠進口糧食、去國外種地,都解決不了中國的糧食問題,關鍵還是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牛盾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