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分離”改革紅利為連鎖藥房未來市場帶來1.5萬億的空間
2015/3/10 8:33:4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在“以藥養醫”這個不爭的事實面前,“醫藥分離”的改革紅利為連鎖藥房未來市場空間快速擴張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畢竟以中國1.5萬億的醫藥零售市場規模,提升5%就在“以藥養醫”這個不爭的事實面前,“醫藥分離”的改革紅利為連鎖藥房未來市場空間快速擴張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畢竟以中國1.5萬億的醫藥零售市場規模,提升5%就有750億的市場被釋放出來,更別說我們藥房渠道20%的占比與歐美80%-90%之間的巨大差距了。
2014年以來,連鎖藥店企業的上市進程出現提速趨勢。繼一心堂之后,近期益豐藥房也已完成上市,哈藥集團醫藥公司的醫藥零售業務通過重組注入三精制藥、老百姓大藥房的IPO已獲準……
相信任何熟悉彼得-林奇“逛大街選股法”的股民,都會在深更半夜頭熱肚痛之時,下樓直奔小區附近藥房之后,想起來藥店門頭上那個“全國連鎖”的標識,然后又恍惚憶起仿佛見過不少同一家的字號,于是打開炒股軟件,就想買點自己光顧藥店的股票了—只可惜,往往敗興而歸,因為人家都還沒上市呢,交易機會都是留給那些PE基金大鱷的。
但近年來這一情形得到了極大改善。從2013年12月金天醫藥登陸港交所以來,2014年6月一心堂登陸中小板、2015年2月益豐藥房登陸上交所主板,加上從美國私有化回來的同濟堂準備借殼啤酒花。一時間,全國前幾大連鎖藥店接連亮相資本市場,以前干瞪眼買不著的,現在能買到了,給股民著實提供了不少以往稀缺的投資標的。
縱觀目前連鎖藥店業態,其主要發展機會有兩個,一個是政策利好,即中國“醫藥分離”的醫療制度改革;一個是市場利好,即低行業集中度和低連鎖化率,以及目前明顯區域特征所帶來的廣闊市場。
與國外市場不同,中國藥房連鎖率要遠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有數據顯示,歐洲有90%的藥品是通過藥房渠道銷售的,在美國這個數據也高達80%;而在中國,目前僅為20%。
其實,零售藥房在中國一直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特別是與歐美國家一對比的話,其市場地位可謂天差地別。我們的商業模式,還基本停留在單一的賺取OTC藥品進銷差價上,而歐美領先的醫藥零售企業,不但已經在處方藥與非處方藥上建立了非常成熟的分配體系,而且創建并運營著自己的自有品牌藥品,并且已擴展到了非藥品的相關領域,如個人護理、母嬰用品、有機食品等。
所以,在“以藥養醫”這個不爭的事實面前,“醫藥分離”的改革紅利為連鎖藥房未來市場空間快速擴張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畢竟以中國1.5萬億的醫藥零售市場規模,提升5%就有750億的市場被釋放出來,更別說我們藥房渠道20%的占比與歐美80%-90%之間的巨大差距了。
此外,目前我國零售藥店的連鎖化率僅為36.6%,而在美國這一數字為74.2%;我國擁有1000家以上連鎖門店的藥店品牌寥寥無幾,可美國前三大零售藥店擁有的門店數量均在4000家以上;另外,雖說號稱全國連鎖,可現在的連鎖藥店基本呈現出的還是割據一方的軍閥態勢,如一心堂盤踞西南,益豐藥房布局兩湖華中,金天醫藥則是占據東北—誰能真正地走出地域性、雄霸全國,誰便將是資本市場最大的寵兒。
在目前的證券市場中,主要提供兩大類型的交易機會,一是投資標的的交易機會,即投資者能夠在股市上買到心儀公司的股票;二是投資價格的交易機會,即通過市場非理性波動,股民能夠以心儀的價格買到股票。上述所說的是第一型交易機會,即投資標的的交易機會。至于第二型投資價格的交易機會—我們是否能夠通過市場的非理性波動,以心儀的價格買到股票呢?就需要大家去自行比較不同市場對連鎖藥店的估值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