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嘿客為例:“互聯網+”怎樣解決零售運營問題?
2015/4/10 8:32:3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互聯網+”為國家發展戰術被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會上提出,,瞬間風靡商界。那么“互聯網+”這背后的發展意義到底是什么?對于企業未來的商業結構、經濟互聯網+”為國家發展戰術被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會上提出,,瞬間風靡商界。那么“互聯網+”這背后的發展意義到底是什么?對于企業未來的商業結構、經濟走向到底有什么樣的影響與變化?本文以第一版嘿客(專題閱讀)店為例,從它重構門店的商業模式入手,解析它是如何做到物流去中介化以及如何解決信息流的問題的。
一、“互聯網+”是什么
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馬化騰在眾安保險開業儀式上的發言,當時提到:“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是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用簡單的話來理解,就是互聯網加上一個傳統行業,則變成了一個新的行業。例如:互聯網加媒體變成網絡媒體,加娛樂則變成網絡游戲,加零售則變成電子商務,這些變的不是行業的本質,而是行業能力與效率的提升。
用今天IT領導們的話,“互聯網+”就是要將企業互聯網化。這預示著什么?是商業模式、消費模式、服務模式、生產模式等的重構,又或是各行各業新型的分工協同與勞動生產重塑、組織架構重組、工作流程與標準再造等一系列的改變。
二、“互聯網+”為何誕生
那么,“互聯網+”是怎樣產生的,為何產生?我們不妨從近年來商業發展的歷程來尋找它萌生的軌跡與誕生的必然。
隨著互聯網深入應用,特別是以移動技術為代表向生產生活、社會經濟各方面的滲透,信息技術推動知識社會的創新演變,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互聯網的延伸和發展,因為高效被不斷應用到社會的實際中。正是在這種技術發展背景下,“互聯網+”被提到了社會創造的應用中去。
2003年,淘寶模空出世,電商熱浪迅猛被掀起,幾年間我們已見證了傳統實體渠道為王的時代風光不再,傳統被電商無情地革了命,消費者瞬間愛上了電商,有絕情拋棄實體之嫌。正值PC電商意氣風發的盛年,一個統稱智能移動通訊的設備冒起,移動電商又悄悄地無聲息搶奪了PC電商的市場地位……。
這些變革,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是商家對消費者的俘虜戰略?還是市場角逐競爭的產物?互聯網+使以企業為中心的產銷格局消失,轉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變革的歸根到底是文明進步催化人們對新商業交易的不斷追求,是商品與服務走向強大的重塑結果,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于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
三、“互聯網+”解決什么問題
李克強總理在“兩會”答記者問時談到,實體店與網店并不沖突,實體店將借助“互聯網+”重獲新生。那么“互聯網+”到底可以解決什么問題?零售業創新的方向又是什么?
我們以最貼近生活的服飾行業為例,以互聯網加服飾,則變成一種新興的服飾購物模式。
眾所周知,2014年是實體店關店潮高峰,個體零售店乃至品牌店的陸續撤出,一度讓商家以及市場對實體的未來陷入迷茫,痛失信心。實體所顯露的商業弊端包括,經營成本高、人員依賴強、庫存流動慢、購買不便捷等,這是傳統被革命的痛點。然而,傳統電商的短缺也明顯客觀存在,燒錢砸流量、物流成本高、退換貨率高、消費體驗弱等局限了其延續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