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國茶葉出口情況分析
2015/4/17 8:33:4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2014年我國茶葉出口30.1萬噸,同比下降7.5%,出口金額12.7億美元,同比上升2.1%。數據顯示,今年各茶類出口全面下降。2014年,綠茶出口24.92014年我國茶葉出口30.1萬噸,同比下降7.5%,出口金額12.7億美元,同比上升2.1%。數據顯示,今年各茶類出口全面下降。2014年,綠茶出口24.9萬噸,同比下降5.8%,綠茶出口仍在茶葉貿易中發揮支撐作用,占出口總量80%以上;紅茶出口2.8萬噸,同比下降15.6%;烏龍茶出口1.5萬噸,同比下降9.7%;花茶出口5782噸,同比下降15.7%;普洱茶出口3385噸,同比下降25%。
1、主要出口市場
目前,我國與世界1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茶葉貿易關系,我國茶葉出口主銷市場為摩洛哥、日本、美國、俄羅斯、歐盟、東南亞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其中亞、非地區占80%,其次是歐洲和北美洲。摩洛哥、日本、美國和俄羅斯,上述4國進口我國茶葉量占我國茶葉出口總量近45%。
圖-2014年中國茶葉出口前5位
序號 國別 出口量(噸) 出口額(億美元) 1 摩洛哥 8.13 2.07 2 美國 3.21 0.73 3 俄羅斯 2.25 0.50 4 日本 2.03 0.61 5 烏茲別克斯坦 1.92 0.29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中商產業研究院(AskCI.Data)
2、中國茶葉出口面臨的瓶頸
主流市場占有率低,市場結構需調整和優化。中國茶葉出口市場格局,是由歷史諸多因素和傳統消費習慣逐漸發展起來的,有很大的依賴性,這種依賴顯示出不協調、不平衡和不可持續。
中國多數茶企從20世紀9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缺乏真正意義的國際茶葉行業龍頭企業和全球知名品牌,實力和規模普遍偏小,尚未形成有規模的標準化、規范化茶葉生產鏈,缺乏國外市場分銷渠道,難以憑借自有品牌占領國際市場。
出口多為原料性產品,淪為外商的生產車間,只能獲取微薄的加工費,更多的利潤被國外品牌商賺取,競爭以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為主。
新市場拓展不力,各茶類的宣傳促銷跟不上,缺乏聯合互動的對外宣傳機制。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消費者以飲紅茶為主,中國綠茶主要銷往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特種茶類尚未形成國際市場消費熱。
中國90%以上茶企欠缺自主研發產品能力,貿易企業與科研機構缺乏合作,不能根據市場不同偏好生產適銷對路商品,新品種研發能力相對不足。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盡管不種植茶樹,但企業十分重視茶葉新產品開發,深加工產業非常發達。
沒有統一的標準、技術指標來衡量茶產品質量,對企業無資質管理,有產品就可進入國際市場,經營秩序較亂。
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人民幣預期升值及有關國家、市場農藥殘留檢測指標多、變化快等因素,給出口企業經營加大風險,導致出口不穩定和不可持續。
3、應對措施和建議
鑒于行業發展面臨諸多瓶頸問題,行業全面轉型升級是中國茶葉引領世界茶葉發展潮流大勢所趨,需政府、行業、企業聯手互動,形成合力。
開展名茶、名企、名品聯合對外宣傳,打造中國茶葉國家名片。加強與進口國茶葉商、行業組織交流和合作,在消費國進行有針對性市場宣傳推廣,使中國具有區域優勢產品、風味獨特茶產品在國際市場充分展現,形成新的市場戰略格局。
培育市場主體,推動大型茶企成為上市公司,向跨國經營集團邁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構建產業布局,加快推動產業鏈兩端的發展,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立產、銷、學、研互動機制,推進中國茶走向世界。
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茶類,依托工藝創新開發出口新產品,走“科技興茶”之路。要研制適應不同市場的茶產品,以風味茶、功能茶、方便茶、科技茶等拓展國際市場,引領世界茶葉消費潮流。
全面建立茶葉質量可追溯體系,研發替代農藥,建立出口茶生產基地,生產無公害茶和有機茶,通過茶廠茶園一體化,推行清潔化、標準化生產茶產品,全面提高茶產品質量。
建立國際茶葉市場,升級貿易流通方式,構建國際固定展示平臺。搭建現代化交易平臺,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茶葉供銷不暢通瓶頸,推動我國茶葉貿易方式盡快與國際接軌,增強中國茶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主導地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