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中國茶葉市場競爭情況分析
2015/4/17 8:33:4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目前,中國的茶業企業幾乎都是由中、小企業以及個體茶農、茶商組成的,規模很大的企業并不多見。但是鑒于茶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及茶業行業的開發潛力,這些中目前,中國的茶業企業幾乎都是由中、小企業以及個體茶農、茶商組成的,規模很大的企業并不多見。但是鑒于茶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及茶業行業的開發潛力,這些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是異常激烈。
1、不同類別茶葉間的競爭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茶葉行業的市場化程度已達到較高水平,各類別茶葉處于充分競爭狀態。目前,綠茶在茶葉消費中的占比仍處于第一位,其次是烏龍茶與紅茶,普洱等緊壓茶及花茶也占有一部分市場份額。近年來,烏龍茶生產快速發展,隨著物流業的發展、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以及包裝冷藏技術的發展,烏龍茶的消費市場也由過去的區域市場正逐步拓展為全國性市場,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趨勢;在金駿眉、坦洋工夫、正山小種等福建紅茶的強勢帶動下,全國其他各產區紅茶也得到快速發展。
2、茶葉企業間的競爭
我國茶葉企業最大的特點是小而散,我國現有各類茶葉初制加工廠7萬余家,平均每個加工廠的年生產加工能力約15噸;茶葉精制加工廠有1100多家,平均每個精制加工廠的生產規模約500噸;有專業茶機制造廠100余家,其中省級定點茶機專業生產廠30多家;還有數十家茶葉深加工企業。上規模的大型企業不多,多數為中小型,包括農戶、商鋪、半商半農的。茶葉行業企業主要包括傳統的家庭作坊、小型加工企業以及大型規模化生產企業三類,目前仍以傳統的家庭作坊式為主。
1)家庭作坊
以家庭為單位的作坊式生產,是茶葉生產的傳統形式。這一模式以手工生產為主,未實現機械化與自動化,產量低、規模小,數量多而分散。
2)小型加工企業
茶葉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較低,目前大部分生產加工企業仍處于小規模生產階段,在當地收購毛茶加工后通過直銷等傳統模式銷售,無自有品牌或僅在區域內有一定品牌影響力,也未建立完善的營銷網絡。該類企業實現了半機械化或機械化生產,但規模較小,管理粗放,產品質量不穩定;營銷能力較弱,缺乏自有品牌,難以與消費市場接軌。
3)大型規模化生產加工企業
近年來,茶葉行業逐步涌現出一部分規模化的大型企業,這類企業依托于自有基地,通過“基地+農戶”的采購模式獲取毛茶,采用機械化、大規模的生產加工方式,并以連鎖經營模式實現銷售。該類企業規模大,管理規范,營銷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在行業內能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目前國內茶葉生產仍以家庭式、作坊式的中小型生產加工企業為主,企業數量多而分散、規模小,達到一定規模,并擁有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的企業較少,行業集中度較低。近年來,茶葉行業的格局呈現出由分散向集中發展的趨勢,具備一定生產規模的企業逐步開始整合種植、生產、銷售、研發等環節,產業組織化程度、產業水平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與作坊式中小型加工企業相比,大規模的龍頭企業擁有較完整的產業鏈,管理規范,擁有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場的競爭優勢更為明顯。
3、大型規模化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
目前,烏龍茶行業已形成了一批大型規模化生產企業,該類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品牌競爭、質量競爭、營銷網絡競爭等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日常生活消費品中的產品品牌、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該類企業的競爭將主要集中于產品品質與品牌建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