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省"一季報"解析:樓市新政或還有一波
2015/4/23 8:33:2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截至昨日,已有18個省份發布了經濟“一季報”。其中,重慶以10.7%的GDP增速領跑,海南在已公布的省份中墊底;除寧夏和河北的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廣東與去年持平截至昨日,已有18個省份發布了經濟“一季報”。其中,重慶以10.7%的GDP增速領跑,海南在已公布的省份中墊底;除寧夏和河北的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廣東與去年持平外,其他15個省份一季度GDP增速均不如去年同期。
已公布的各地“一季報”顯示出三大特點:中西部省份一季度經濟增速依舊領先;一些沿海發達省份雖然數據不佳,但就業、收入等民生指標未受太大影響,且正逐漸呈現出發展新亮點;受房地產市場下滑等因素影響,不少省份經濟增速出現下滑。
對于重慶、江西、湖北等地經濟增速領跑的情況,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重慶、湖北等地人口多、勞動力供給充足,土地比較便宜,整體的綜合成本比較低,此外這些地方靠近內陸市場,生產的貨物通過各地的“新歐”鐵路就可以到達歐洲。近年來這些省份吸引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大量的產業落戶,經濟發展也比較快。
中西部省份增速領先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一季度增速領先的省份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增速位居第一的重慶,一季度生產總值為3306.69億元,同比增長10.7%,較全國一季度增速高3.7個百分點。
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不小的情況下,重慶仍能保持兩位數增長,得益于該市工業的穩定和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作為中國中西部重要的工業制造基地,重慶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比全國高出4.4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國第二。
重慶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張富民介紹,一季度數據顯示,重慶的汽車和電子兩大支柱產業發展穩健,增加值占重慶工業比重的30.2%,兩行業一共拉動該市工業增長5.7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重慶共生產汽車77萬輛,同比增長24.1%,汽車行業增加值增長16.9%,對該市工業增長貢獻度達35.1%。
在工業穩定的同時,“三駕馬車”中的進出口也高速增長。一季度,重慶實現進出口總值1404.6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出口1117.3億元,增長高達38.5%。
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重慶的水港、鐵路港、空港都是一類港,這幾年重慶做的渝新歐鐵路是中西部做得最好的,貨物量在諸多‘新歐’鐵路中最大。近幾年,很多沿海電子巨頭落戶重慶后,生產的大量筆記本電腦就通過渝新歐鐵路運往歐洲。”
李勇還告訴本報記者,重慶除汽車、電子兩大產業發展穩健外,還在布局機器人、通用航空和3D打印等新興產業,確保未來后續產業也能跟得上。
除了重慶,其他增長較快的省份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其中沿長江中游的幾個省份均保持8.5%以上的較高增長。例如,江西一季度GDP增長8.8%,增速目前位居全國第五;湖北增速也達到了8.5%,位居全國第七;安徽一季度增速也高達8.6%。
沿海省份轉型新亮點
相比之下,沿海的幾個發達省份增速都不高。如上海,一季度增速只有6.6%,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也只有7.2%。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樹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幾年,沿海城市用工成本急劇上升,而且很難招到人,“江蘇沿海的電子產品產能這幾年下降很多,就是因為很多產能都轉移到內陸城市去了。”
一方面是外貿出口受阻,另一方面是很多產能轉移到內地或東南亞,在這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沿海發達省份的增速也隨之降低。此外,經過多年的發展,沿海發達省份的基礎設施已比較完善,基建投資的空間也比較小。不過,由于沿海發達省份的基數已經比較大,因此即便增速降低,增量也仍然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增速在降低,但沿海發達地區的就業、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標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相反,隨著轉型升級深入,經濟發展正呈現出一些新的亮點。
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金融業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動力。一季度,上海金融業增加值967.6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7%,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7%。
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廣東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9.95萬戶,同比增長15.0%;注冊資本金7718.4億元,同比增長59.2%。一季度廣東金融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2.2%,拉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指出,今年以來廣東經濟運行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征更加凸顯,經濟下行壓力與轉型升級優化并存,傳統動力明顯減弱與新興動力不斷孕育并存,經濟結構在分化調整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主體正在形成,新業態正在涌現,新動力正在孕育,經濟運行困難不少,但廣東經濟基本面依然良好。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指出,產業結構比較齊全,而且順應產業發展的方向,超前調整、超前轉型的地區,像東部地區,它們的經濟活力很大。“所以,這也提示我們中國經濟要想持續健康發展,一定要適應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新階段、進入新常態的客觀變化,加快調整、加快轉型,才能克服當前困難,才能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