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中小房企直面生存危機 行業洗牌倒逼企業轉型
2015/4/28 8:33:4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仿佛還在昨天,房地產業的暴利吸引社會資本紛紛涌入,行業甚至被戲稱為“傻子也能賺錢”,也促成了中小房企的大量出現。而當行業行至今日,它們面對的卻是另一番局面。市仿佛還在昨天,房地產業的暴利吸引社會資本紛紛涌入,行業甚至被戲稱為“傻子也能賺錢”,也促成了中小房企的大量出現。而當行業行至今日,它們面對的卻是另一番局面。
市場低迷下,高負債經營遭遇融資難和融資貴,加上項目虧損累加的后果本就足以致命,而行業洗牌期卻已同時不約而至。
“不是要不要轉的問題,而是市值在百億元以下的多數中小房企都要被迫轉型。”作為浙江省會杭州的房產大鱷,濱江集團董事長戚金興如此概括當下的行業現狀。對于中小房企而言,新常態下轉型的求生之路如何走,已成為當前最緊要的命題。
新政難擋房地產“新常態”到來
如今在浙江,房企倒閉正在成為大概率事件。
本月,上市公司寧波建工一則公告引起關注。其公告透露,與公司合作的一家當地房企陷資金鏈危局面臨破產,而寧波建工超億元工程款亦被拖欠。
無獨有偶,去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企業倒下的消息從各地頻頻傳出:浙江清水灣置業申請破產牽出新西湖小鎮“爛尾”問題;曾是全國民企500強的溫州中城建設集團上月破產重組;紹興多處樓盤成為“爛尾樓”,金品置業、越紅房產母公司等多家當地知名企業進入破產重整階段……
對于房企倒閉高頻次出現,浙江大學教授、浙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賈生華表示:“開發商的問題是積累下來的,主要是由于前幾年投資過熱的風險逐步釋放。
“從市場健康發展角度看這是必要的,如果所有的冒險、頭腦發熱都能得到正常的報酬,那么就會鼓勵這個市場走向不理性。所以市場會教育大家回歸到一個合理狀態。”賈生華說。
另一方面,地產商日漸縮水的業績則更能證明“躺著都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
以浙江杭州為例,此前發布的《2014年杭州市房地產市場監測報告》顯示,有近七成房企陷入虧損困局。而從浙江房地產上市公司層面看,十余家企業去年業績縮水已成為共象。
上月底,房地產救市動作可謂火力全開:27日,國土部、住建部提出統籌調整土地和商品房供給;30日央行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同日財政部將個人購買二手房免征營業稅的期限調整為2年。
社科院某經濟學家日前在杭州表示,市場不會因為政策的回暖而告別調整,痛苦的調整剛剛到來,政策只是暫時減輕了痛苦。“在總體供給過剩的局面下,市場恢復到過去的可能性不大。政策不足以支撐房地產企業完全翻身,至少還需兩年的消化期。”
賈生華則認為:“救市的目的并不是救這些開發商,房地產市場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發展,不能過度低迷,為的還是市場恢復和平穩。”他表示,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房地產行業也同樣如此。
財經專欄作家葉檀也在近日指出,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作為軟著陸的經濟體,中國房地產已迎來白銀時代。
行業洗牌倒逼企業“壯士斷腕”
對于多如牛毛的中小房企而言,在市場低迷折磨的同時,房地產行業已經開始的大洗牌,也正加劇著它們的危機感。
近年房地產市場領域內“大者恒大、強者恒強”的現象,幾乎成為行業的明朗趨勢。“市場集中度提升”、“大房企時代來臨”等行業預言已一個個變為現實。如今中小房企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漸失去,開始被擠出市場。
中國房地產協會研究報告稱,未來部分現金流壓力巨大,抗壓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小房企將選擇主動退出和尋求并購,大型企業則有機會進一步提升規模,從而實現行業集中程度的進一步提升。
建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胡葆森曾預測,三年后過半的房地產企業將消失,目前5萬家地產商3年以后有一半以上甚至更多將沒有新項目可做。
賈生華介紹:“目前我們看到的一些風險暴露,比如資金鏈斷裂等這種還是少數,多數是通過一種存量調整,比如轉讓股權轉讓項目,企業重組通過這些來釋放風險。洗牌是一種優勝劣汰,對行業發展是有利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