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機器人未來發展方向預測分析
2015/4/30 8:32:2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中國正由制造業大國向“智造”強國邁進。國內機器人行業呈現高速發展態勢,工業機器人市場接受度和成本控制正快速提高,工業機器人已在汽車、電子制造等領域得到了大量中國正由制造業大國向“智造”強國邁進。國內機器人行業呈現高速發展態勢,工業機器人市場接受度和成本控制正快速提高,工業機器人已在汽車、電子制造等領域得到了大量應用。
4月19日,以“工業機器人與機床制造業升級”為主題的2015工業機器人高層論壇在京召開,同時也舉辦了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工業機器人應用分會成立儀式。與會嘉賓認為,機床工具業涉足機器人產業具有獨特的優勢,智能機床與工業機器人之間的界限也很可能會越來越模糊,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助力機床工具等制造產業轉型升級。
智能制造就是智慧服務(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卓永財)
現在大家都說我們是制造大國,不是制造強國,但我認為,要成為制造強國,首先要改變的是對制造的認知。
制造不是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因為要滿足需求,所以制造就是一種服務,因此要不斷創新,滿足人類不斷衍生出來的新需求,這就需要智能制造以及智慧服務。
2011年在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而中國也提出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我們知道德國是制造業的強國,中國是制造業的大國。這意味著我們的制造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但德國已經完成了工業3.0,而中國工業化發展歷史不長,大部分還沒有自動化和數字化,尚處在工業2.0階段,部分達到3.0水平,所以中國發展工業,要工業2.0、3.0和4.0齊頭并進。
這是基礎的不同,但相同的一點是,兩個戰略都是為了迎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到來,著眼于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支持的智能化生產。
從以人為主的制造到數字化驅動制造,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對機床工具行業而言也是個很大的挑戰。我認為,機器人將會在工業4.0里面擔任很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隨著人機協同時代的來臨,每萬名員工有百臺機器人會很普遍。
上銀是中國臺灣惟一從關鍵零組件起家,進軍機器人研發的機床工具企業,但其卻是在半導體設備里全球坐標機器人最大供應商,可以說在半導體設備里,上銀機器人已經有非常成熟的應用。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繼坐標型機器人之后,上銀從2010年投入六軸機器人、晶圓機器人,進軍醫療機器人領域,陸續與秀傳醫院開發內視鏡扶持機器手臂、中國醫藥大學合作下肢復健機器人、慈濟醫院共同研發洗澡機器人,以及與成大研究手部復健機器人。其中醫療器材已通過ISO認證,將在兩岸銷售。
我認為機器人要發展,需要面對三個挑戰,首當其沖就是機器人如何跟控制器連接。一度機器人控制器技術都掌握在幾家國外大公司手中,雖然這兩年有所改變,但改變速度跟不上需求的進展,我覺得如何打開控制器局面是急需改變的問題。
其次,由于制造是服務,而用戶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傳感器如何通過云端,把他變成安全的制造業是要面對的問題。
最后,怎么熟練將機器人應用于各工業領域也是一大挑戰。
工業機器人走在風口浪尖上(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韓邦海)
如今的制造業,正醞釀著一輪技術和市場的競合,隨之也涌現了一批新的概念,比如智能制造、智能生產等。這些概念不盡相同,但都是強調要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制造業,從而將傳統制造升級到智能制造。
在這一背景下,各國從自身出發,也都紛紛提出了各自的目標,并出臺了相應的舉措。而中國隨著人口紅利衰減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飛速進步,機器人正閃亮登場,加速進入各個領域。
不過我國現在處于發展機器人的起步階段,未來可能形成一個數萬億的大市場。
來自國際機器人聯盟的一項統計結果顯示,2013年全世界平均每萬人擁有62臺工業機器人,這一數字在中國僅為30臺,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而在工業發達國家,這一數字更是遙遙領先。因此,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市場潛力巨大。
從需求看,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最大的市場。據國際機器人聯盟的統計,2013年產銷機器人是3.1萬臺,增幅達到59%;2014年產銷機器人5.6萬臺,增幅50%。到2014年中國機器人市場保有量是18.2萬臺,而到2017年要達到48.2萬臺,超過德國。
為此,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工業機器人發展的產業政策。比如2013年12月,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的目標是: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主機設計技術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廣主流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指標,在重要工業制造領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規�;痉稇谩�
此外,各地區也都出臺了機器換人的產業政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超過40多家的機器人產業園,還有些處于籌建之中,而參與機器人產業鏈制造的企業已達到4000家,現在的中國已經具有較大的工業機器人產能,機器人產業在國內已經被推到風頭浪尖上。
雖然我國機器人發展迅猛,但總體而言,無論從產業規模、技術研發能力還有高端產業應用,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銷售市場,但從市場份額來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超過75%,其中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庫卡、安川)又占到其70%。以關節機器人為例,2013年所有的加在一起還不如一家國外的企業。
從應用來看,國產機器人在汽車整車廠幾乎沒有應用,最多就用在汽車零部件制造上,從技術來看,中國機器人發展還是近期的事情。但最關鍵的是,國內客戶對國產機器人的信任度不夠。
不過一個奇怪的現狀是,國內客戶應用國外機器人一般都是從事簡單的工作,而有復雜工序的工作,他們就找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來解決。這就是國內機器人承擔的任務可能比國外機器人還復雜。
在我看來,中國機器人市場非常龐大,需求的多樣化也非常明顯,因此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不妨關注細分市場,用自己的服務優勢和產品性價比優勢來服務客戶,提升客戶的信任度才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一片空間。
是由前瞻來創造,而是透過實質的行動。
改變才剛剛開始(柯馬中國區副總裁兼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賀萬民)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柯馬�?埋R是一家隸屬于菲亞特集團的全球化企業,成立于1976年,總部位于意大利都靈�?埋R為眾多行業提供工業自動化系統和全面維護服務,從產品的研發到工業工藝自動化系統的實現,其業務范圍主要包括:車身焊裝、動力總成、工程設計、機器人和維修服務。目前柯馬是汽車界最大的系統集成商。
柯馬于1997年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并于2002年成立了獨資企業——柯馬(上海)汽車設備有限公司�?埋R的機器人基地建在江蘇昆山。本次展會柯馬推出了新型Racer999,它的設計有效載荷為7千克,但在取放速度下,它的負載能力可達到10千克,其不僅是速度最快的機器人,而且帶有仿真人體肌肉的“有型”機身,擺臂時可由腕部釋放巨大動力。昆山工廠將于2016年完成標準工業機器人年生產能力3000臺。
柯馬的機器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少應用在一般的工廠,都是專門為客戶定制的特殊應用機器人。我們從2012年到2014年在中國的增長平均達到36%,2014年我們的訂單額達到3.24億歐元,其中在汽車生產線上訂單超過百條。
但從2015年開始這種模式要改變,變得原因有兩點,一是歐美經濟所迫,二是中國經濟這一輪的不確定影響,不過這種不確定性在我看來是樂觀的不確定性。
如何判斷中國的機器人市場,我們經常提到新常態。我認為新常態背后有政府和資本市場兩大推手,使得中國市場從基本建設投資轉向創新性技術投資。
2012年之前機器人應用都是在成熟市場,而在此之后,我突然發現與機器人相關的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提法和應用,這屬于不成熟市場,比如3C等。
剛才有人提到了四大家族,我認為那只代表過去幾家企業在成熟市場占領的優勢和地位,但面對3C、金屬加工等新領域,所有的機器人企業都站在同一起跑線,這些新行業的機器人應用的興起,將顛覆傳統工業機器人技術,也會改變各自的排位。
現在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未來五年機器人增加的市場會大于過去20年的總和,那么突破的瓶頸并不單純是技術,而是應用,包括與應用相關的技術人員和使用人員。
不過雖然機器人需要技術,但技術本身還不是機器人,機器人是人們為著某種特殊的需要而制造出來的,它做的是我們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機器人生產本身也屬制造業,如果再細分,還包括制造商和集成商�?埋R對此很有信心,而柯馬也正在加速調整市場發展戰略,逐漸將戰略重點由汽車領域轉移到一般工業領域,其中3C行業將作為未來的重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盤點八大3D打印新奇應用
- 下一篇:國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空間及存在的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