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門服務O2O經濟 平臺模式未必會更勝一籌
2015/5/1 8:35:0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移動互聯網改變日常生活方式的風口正在來臨,典型的如“上門服務”這種一夜間興起的領域,從上門美甲美容、上門按摩、上門洗車、上門廚師……已經基本上包攬了消費者“從移動互聯網改變日常生活方式的風口正在來臨,典型的如“上門服務”這種一夜間興起的領域,從上門美甲美容、上門按摩、上門洗車、上門廚師……已經基本上包攬了消費者“從頭到腳”的服務。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眾多從垂直領域起步的O2O服務也暗藏著未來打造“通吃”平臺的野心,比如河貍家。那么,到底是堅守垂直領域做“精益創業”還是在資源基礎上搭建平臺?垂直模式的價值vs平臺的價值分別在哪里?來看鈦媒體作者志剛水煮通訊的觀點:
上門經濟,平臺模式還是垂直模式誰更勝一籌?我的觀點是“上門服務”這一產品質量與服務技能的緊耦合制約了平臺模式的贏者通吃,而必然是平臺與垂直共同繁榮的業態。
背景概述:所謂上門經濟的典型業態
上門經濟是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新興模式之一,這個領域吸引力了大量的資本、創業者以及媒體的目光。按照老百姓日常生活打開頻次的高低,稍微有點價值的服務,幾乎都有上門經濟的創業公司或者互聯網巨頭的布局。這些服務集中在家政、美容、汽車保養、健康保健、家電維修、家庭教育等領域。典型的公司有榮昌e洗、58到家、河貍家、e保養、摩卡汽車、熊貓按摩、家電管家等。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上門經濟在模式上可以分為綜合平臺和垂直平臺兩類:前者以大眾點評的生活服務、58同城的58到家為典型代表;后者則已河貍家、e洗車為典型代表。
事實上,在如今這些垂直服務出現的很多年前(甚至追溯到上個世紀)上門經濟是始終存在的——比如上門維修家電,。
重塑勞動者的服務職業精神
互聯網模式的出現,對以服務為主要的上門經濟產生了一次結構性的改造,主要體現在:
第一:在極度碎片化的市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品牌集中度,降低了人們的服務辨識成本;
第二:引入了服務質量的評價和保障機制,降低了用戶選擇服務的風險;
第三:利用互聯網工具比如網站、APP、微信等便利,大幅度降低了買賣雙方彼此尋找和發現的成本。
但是作為服務產品本身,由于其主要依賴于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精神,互聯網模式在這方面的改進效果可以說微乎其微。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部分這方面的創業公司都在嘗試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勞動服裝、以及服務監督電話投訴機制。
甚至對勞動者的技能進行培訓和認證考試。但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勞動者提高自己技能的內驅力和外部經濟動力,也就是說互聯網的模式能否給自己帶來直接改觀的經濟利益。顯然作為新興事物,勞動者們還需要觀察和實踐才能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第二,市場的淘汰評價機制的正反饋系統建立。一個服務提供者的服務質量好壞,在引入社會的評價之后才能對其服務產品產生改進的壓力,但是社會化的評價卻需要時日才能形成。
也就是說,上門經濟中服務產品的“質量”最終決定著一種模式的成敗。也正是勞動者服務產品質量的控制邊際成本不可能為零這一重要條件的存在,不會出現贏者通吃的全網平臺模式。
平臺模式:成也輕資產敗也輕資產
上門經濟中類似“58到家”的平臺模式本質上是一種門戶思維。理論上,我們大都可以假定懶惰的消費者并不愿意東奔西走,更加偏好一站購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實體經濟中超市和百貨這種商業業態獲得極大的發展和普及。
平臺模式的出發點也是這樣,希望在用戶注意力資源極度稀缺的情況下,通過一站購齊滿足用戶對服務產品的多樣性需求。
這一點毋庸置疑,也正是平臺模式存在的基礎。對于一起擁有規模用戶的平臺,除了58到家這樣獨立的平臺之外,比如大眾點評的生活服務、支付寶的小區寶其本質都是在擁有足夠的用戶規模之后,對服務產品的自然延伸——用戶需要的都可以提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2015年3月在線電視臺排行榜
- 下一篇:2015年一季度中國家具行業經濟運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