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鐵行業“走出去”不止于產能
2015/5/29 8:32:5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去年底,李克強總理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中哈產能合作計劃。2015年3月27日,李克強與哈總理馬西莫夫再次相見并舉行會談,雙方簽署了涵蓋廣泛領域的33份產能合去年底,李克強總理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中哈產能合作計劃。2015年3月27日,李克強與哈總理馬西莫夫再次相見并舉行會談,雙方簽署了涵蓋廣泛領域的33份產能合作文件,涉及鋼鐵、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煉油、水電、汽車等領域,總金額達到236億美元。4月29日,李克強同阿爾及利亞總理塞拉勒舉行會談時就中方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建材等領域同阿方開展產能合作達成了共識。
為什么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產能合作受到熱烈歡迎?關鍵是產能合作被注入了合作、互惠的內涵,這使合作的含金量大為提高。
在中國工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中方提出的產能合作是一攬子、系列化的通盤考慮,即走出去的不僅僅是產能,更是資本、裝備、技術、人才,乃至標準的跟進。因此,中國鋼鐵工業“走出去”不僅要關注產能合作,更應注重產業合作。
一提到過剩產能,似乎就意味著高耗能和高污染,而李克強在談到中國產能輸出時一直強調,不只是“富余”的產能,更要是“高水平、優質”的產能;不光是產能輸出,還要連帶裝備輸出;甚至要幫助當地建廠、培訓,帶動當地就業。
如果鋼鐵行業“走出去”僅僅是產能的輸出、產能的合作,那么,鋼鐵企業“走出去”以后,就僅能在當地生產產品。這樣無法與當地產業形成配合默契、連接緊密的產業鏈,僅把“走出去”看作是化解過剩產能的渠道。同時,由于當地上下游產業沒有得到廣泛發展和大幅度提升,我國鋼鐵行業的產品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收益。就如一輛車子,鏈條不強,動力不足,又怎會走遠?更進一步,產業合作相對于產能合作更容易被雙方接受,因為產業合作是以雙贏為合作基礎的,產業鏈條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當地工業結構不斷完備和提高優化的過程。因此,在產能合作的基礎上,建議多考慮產業合作。
其中內涵:第一,鋼鐵行業“走出去”的一定是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和裝備,而不是普通的、落后的東西;第二,鋼鐵行業“走出去”開展的合作涉及的應該是符合當地需要的產品和產業。如果上升到國家產業層面,那么這種合作既能解決企業向外發展的問題,又能解決當地產業的形成問題、提升問題和部分就業問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