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大綱正式確定 相關內容解讀
2015/6/8 8:32:3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中國能源報獨家獲悉,國家能源局近日已正式確定《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大綱》和12個支撐課題。作為該項目主要課題的牽頭人,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鳴在中國能源中國能源報獨家獲悉,國家能源局近日已正式確定《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大綱》和12個支撐課題。作為該項目主要課題的牽頭人,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鳴在中國能源報刊發《能源革命與能源互聯網》一文,第一時間權威闡述國家能源互聯網行動的原則與主張,我們在此編發,以饗讀者。
一、能源互聯網—未來能源利用體系
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通信技術以及自動控制技術的快速發展,一種以電力系統為核心,集中式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為主要能量單元,依托實時高速的雙向信息數據交互技術,涵蓋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公路和鐵路運輸等多類型多形態網絡系統的新型能源利用體系,即“能源互聯網”的基本構想和雛形被提出。在“能源互聯”背景下,傳統的以生產順應需求的能源供給模式將被徹底顛覆,處于能源互聯網中的各個參與主體都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互聯共享將成為新型能源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觀。
因此,能源互聯網是要構建一個以電力系統為核心與紐帶,多類型能源網絡和交通運輸網絡的高度整合,具有“橫向多能源體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和能量流與信息流雙向流動特性的大能源互聯圈,是要實現更廣泛意義上的“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其中,“源”是指煤炭、水能、天然氣等各類型一次能源和電力等二次能源,“網”涵蓋了天然氣和石油管道網、電力網絡以及鐵路、公路等運輸網絡,“荷”與“儲”則是指各種能源需求以及存儲設施。通過“源-網-荷-儲”協調互動達到最大限度消納利用可再生能源,能源需求與生產供給協調優化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從而實現整個能源網絡的“清潔替代”與“電能替代”,推動整個能源產業以及經濟社會的變革與發展。
二、構建能源互聯網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構建能源互聯網不僅是能源技術的革新,也是一次能源生產、消費以及政策體制變革,更是對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當前我國正處在能源革命的關鍵時期,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關乎發展與民生,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以及“互聯網+”的概念,預示著我國能源行業發展將要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能源互聯網的建設不是基于現有的能源生產、消費模式和能源體制,而是要通過能源互聯網這種能源技術革命,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體制變革和能源結構的調整,有力地推動我國能源革命,能源互聯勢在必行。
首先,我國面臨著嚴峻的能源與環境問題。我國的能源結構不盡合理,導致目前我國社會發展與能源消費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傳統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我國能源依賴進口的比重越來越大,在周邊政治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將無法得到保障。能源互聯網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國內經濟發展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從根本上改變當前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從而有效解決我國當前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及能源安全問題。
其次,我國正處在能源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能源互聯網作為一次能源技術革命,互聯共享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經濟產業布局和能源生產消費模式,其高度開放的特性,也會推動我國能源行業體制的變革,提高我國能源行業的整體開放程度。能源互聯網是多類型用能網絡的多層耦合,電力作為重要的二次能源,是實現各能源網絡有機互聯的鏈接樞紐,電力互聯是實現能源互聯的重要途徑。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將會最大程度的推動當前我國電力工業體制改革進程,加速相關政策措施的完善以及智能電網等技術手段的研發速度,從而促進我國新型電力工業體系的建設完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