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鐵企業的下一個風口:重組和電商
2015/6/24 8:33:5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鋼鐵企業在2000-2010年是史上最輝煌的十年,鋼價經歷了飛漲,從2000元每噸漲到了6000元每噸,鐵礦石主產國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也鋼鐵企業在2000-2010年是史上最輝煌的十年,鋼價經歷了飛漲,從2000元每噸漲到了6000元每噸,鐵礦石主產國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也因而在中國身上發了大財。看看過去鋼鐵企業的財務報表,從每股盈利1元以上到去年的每股虧損幾元,變化可謂“驚天動地”。那么,是不是鋼鐵企業從此就一蹶不振了呢?筆者認為,鋼鐵企業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鋼鐵企業正站在下一個風口上,這個風口就是重組和電商。
以史為鑒總結不足
中國的經濟發展史,到目前為止,既有計劃經濟的成份,也有市場經濟的推動。鋼鐵企業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中的一個典型。到2012年,鋼鐵企業的項目都需要國家發改委來批復,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特征,在2002-2012年,政府一方面打著預防市場過熱,導致產能過剩的旗號,一方面還在加大批復力度,導致鋼鐵產能(9億噸)大于實際消費能力(7億噸),說鋼鐵產能過剩的原因是由政府過度批復項目導致的并不為過。國家發改委那邊在不斷地加大力度批復鋼鐵項目,而工信部這邊在加大落后產能的淘汰,部委之間極不協調。
目前,我國鋼鐵企業有2450家,幾乎每個省都有像樣的鋼鐵企業,這是按地域建設要求批復的,在鋼價堅挺的那些年里,中國作為一個全球最大的鋼鐵消費國,卻沒有定價權,鐵礦石價格從2000年左右的30美元漲到了2010年的170美元,在鐵礦石定價模式上,中國從長協礦變成了現貨礦,從寶鋼作為談判代表到中鋼協出面談判,均沒有成果,屢屢受挫。因為中國的買家太多了,鋼鐵企業之間在價格談判上互相拆臺是其中的一個根本原因。加上當時的日本從中攪局,價格談判沒有成功的可能。
在新一屆中國政府決定經濟放緩后,這一切才得以改變,我們看到,國內鋼企不好過,但澳企和巴西的企業也不好過,世界經濟秩序完全掌控在中國政府手里。新一屆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鋼鐵企業再次面臨重大周期性機會,因為中國要與一帶一路沿線60個國家建立合作關系,國際產能合作將是未來數十年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主要形式。但適時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仍然是值得的,否則,鋼鐵企業仍然逃不過周期性興衰命運。相比過去的房地產輝煌十年帶來的鋼鐵企業的興盛,這一次從時間上要長得多,筆者預計有50年以上的興盛時期,這個周期是按照費波納奇給出的89年的上漲周期測算得到的,中國已經經歷了34年的經濟上升期,仍然有55年的更為興盛的經濟上升期,而鋼鐵產業作為經濟的基礎產業,理應率先反應這一經濟周期變化。但這需要認真總結教訓,找到應對外部因素變化的有效對策,而這就是重組,通過內部重組,提高中國在鐵礦石進口方面的議價能力。
在上一輪中國經濟周期中,到海外進口協議談判的是國有企業,在海外進行股權收購的也是國有企業,但是,中鋁作為其中最大的國有企業,在談判和股權收購中屢屢受到了挫折。為什么?因為那些資源出口國擔心被中國國有企業控制,加上來自美國的從中挑唆,普普通通的股權收購案變成了帶有政治意味兒的事件。其中對中國國有企業充滿敵意的要數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就是當時與中國最為交好的朝鮮,對中國企業的收購和大量開采,也人為中斷。在國外,中國工人經常無故被當地黑社會毆打等問題的報道也很頻繁。實踐證明,通過股權收購的辦法并不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只雇傭中國工人從事礦石開采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兼顧雙方利益,消除政治因素,才能使合作更持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