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車軟件尷尬現狀:補貼停止用戶減少
2015/7/2 8:33:2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2015年上半年,打車軟件的兩個“冤家”滴滴和快的合并了,但是隨著Uber在華的迅速擴張和神州專車的入場,打車軟件“燒錢大戰”絲毫沒有懈怠,反而愈演愈烈。對此2015年上半年,打車軟件的兩個“冤家”滴滴和快的合并了,但是隨著Uber在華的迅速擴張和神州專車的入場,打車軟件“燒錢大戰”絲毫沒有懈怠,反而愈演愈烈。對此,有專家分析指出,打車軟件“燒錢”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企業雖然糾結“燒錢”的副作用,但短時間內已經騎虎難下,不可能停止。
打車軟件尷尬現狀:補貼停止用戶減少
今年上半年,打車軟件依然延續去年的“燒錢大戰”態勢。乘客方面是接連不斷的優惠券;司機方面則是高達一倍以上的市場補貼。以Uber為例,據媒體報道,每完成一個訂單,司機可獲得1.8至3.2倍的車費獎勵;中新網IT頻道也從司機口中得知,目前,北京地區滴滴快車也有1.6倍的獎勵。
其實,高補貼并不是企業的初衷。據傳,2月14日,滴滴快的合并的一個理由就是投資方不能忍受持續的高補貼。最近,滴滴CEO程維寫給股東的一封信中也表示,過高的補貼,例如達到車費2到3倍的補貼對市場發展是不利的,這將導致欺詐活動盛行。
但,出于用戶數方面的考慮,打車軟件又不得不補貼——用戶和司機是非常實際的。在北京上班的魏女士就對中新網IT頻道說道,“我手機里有幾十元打車軟件的優惠券,所以經常打車;如果沒有優惠,我打車的頻率肯定會低一點。”在北京兼職開滴滴快車的車主黃先生6月26日對中新網IT頻道表示,“前幾天補貼降了,那之后,我就很少出來了,只有周五晚上和周末時間充足才出來‘拉活’。”
原拉手網CEO、現美澳居創始人吳波近日接受中新網IT頻道采訪時對此表示,目前,90%的O2O項目衡量指標都是錯誤的,特別在意用戶規模,但實際上不少用戶都是偽用戶。“打車軟件、外賣O2O等都是這樣的項目:不補貼留存不住用戶,補貼一停用戶數就減少。”
無奈:新進者不燒錢沒前途
除了用戶數方面考慮,打車軟件持續高補貼原因何在?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顧大松接受中新網IT頻道采訪時表示,主要是因為競爭激烈所致,“現在一個趨勢是跨界競爭明顯,移動出行市場不斷有新的入局者。為了穩固優勢地位,固有企業只能跟隨新入局者‘燒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