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平庸式”增長 存量時代來臨
2015/7/29 8:33:3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中國房地產市場從未像2015年這樣糾結。盡管去年9·30以來,持續放松了信貸,流動性趨于寬松,但在股市暴跌和商品房高庫存的雙重夾擊下,房地產市場并不好過。上半中國房地產市場從未像2015年這樣糾結。
盡管去年9·30以來,持續放松了信貸,流動性趨于寬松,但在股市暴跌和商品房高庫存的雙重夾擊下,房地產市場并不好過。
上半年,樓市唯一的關注熱點似乎就是深圳樓市,除此之外,北京通州成為副中心、上海拍出天價地,也引發了一些關注,但整體表現平淡。
進入7月,股市過山車式的跌宕讓人心一直懸在崖邊,反倒是樓市量升價穩的回暖,讓人可以尋覓到一絲安慰。
但也僅僅是安慰。房地產市場不可能回到過去那種狂飆式的增長了,純增量時代已逝,樓市已進入增量、存量并重甚至重點盤活存量的時代了。這是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15屆年會上,嘉賓們近乎一致的觀點。
進入“平庸式”增長
6月下旬股市調整后,樓市也在感冒。CRIC監測的68個重點城市數據顯示,7月上半月,商品住宅成交建筑面積1183.77萬平方米,環比6月下半月下跌15%,各能級城市成交面積環比全線下跌,樓市出現降溫跡象。
2015年,房地產業內人士一個普遍的感受是,行業受關注度大幅降低了,人們的注意力都跑到了股市·互聯網。“除非你把樓市和股市聯系起來說,否則都沒人感興趣。”北京一位開發商人士開玩笑說。
話雖夸張,但在很多城市是事實。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提供的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增幅區間分布圖顯示,2015年1-2月份房價停留在“過冷”區間,3-5月份進入“偏冷”區間,6月份走出“偏冷”區間,開始步入“合理”區間,預計三季度房價將停留在“合理”區間。
合理、平穩,這或許是房地產市場未來的常態。房地產的發展要放到宏觀經濟的背景中去理解。易居智庫研究總監指出,前幾年,國內經濟增速下行,但其中的房地產投資占比卻穩步增長,這種背離關系是不正常的,現在的下滑則是回歸常態。
2008年4萬億貨幣刺激政策帶來的溢出效應,已在2013年基本消化,在當年房地產銷售達到13億平方米的峰值后,2014年市場進入自發式調整。
2014年,房地產投資增速由過去的最高40%、平均20%的增幅,迅速降至10%以內,2015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繼續創下6年新低。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6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395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僅為4.6%,比1-5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
在7月19日的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上,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表示,經濟下行壓力依舊較大。房地產投資增速也表現出了與宏觀經濟同步下降的態勢。不過,主流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已出現筑底企穩的態勢。
聶梅生表示,未來房地產投資在GDP中的比重還將下降,房地產發展進入一種弱平衡狀態。但另一方面,全社會的家庭收入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家庭收入增長超過房價漲幅的情況已經出現,2014年開始我國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逐漸超過GDP增速,伴隨消費占比上升,經濟結構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到房地產市場的走向,服務對開發企業的重要性會大大增加。聶梅生預計,2015年全國房價漲幅將很難超過GDP增速,也將低于人均收入增幅。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與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認為,對于房地產不能太樂觀,但也不必過于悲觀。2010年以來到現在,將近7年長周期的經濟下行即將結束,房地產行業也已經觸底開始回升,并且將在2015年-2020年有一個平靜的增長期,而其走勢也將與中國經濟的走勢幾近一樣。
鐘偉稱,房地產行業依舊會增長,只是其增長模式將由原來的“領先增長”轉變為“平庸增長”。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房地產在市場供需上將逐步回歸理性。從房地產參與者對房地產市場的期待來看,高暴利的幻想會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謹慎樂觀的態度。房企可能不會過于激進拿地,而是量力而行,尤其對于一些找到新產業突破口的房企來說,可能會逐漸朝輕資產的模式轉變。
存量時代來臨
鐘偉說,以往房企只知道做加法,只注重做增量,其中最典型的房企就是萬科和萬達,其做增量的模式就是找錢、拿地、賣房,接著循環往復,這樣的增長模式今天已經不合時宜。所有的房企都要轉型。
嚴躍進也表示,由于房地產市場在前幾年市場狂飆的情況下,建造了大量的房屋,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存量市場亟需解決。
2008年至2014年,全國每年新建商品房施工面積持續超過銷售面積,導致庫存一路升高,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待售商品房面積達65738萬平方米。
花樣年董事局主席潘軍說,中國過去30年地產的開發,積累了超過400億平方米的房地產面積,其中250億平方米是住宅,其他是工業物業加上辦公物業、商業物業、旅游地產物業。然而,它們中的很多卻無法售出,或者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鐘偉明確指出,在中國還能繼續做增量的區域市場,起碼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區域常住人口數量在600萬以上;二是,所建商品房銷售均價不少于1萬元一平米。
現實是,目前大多數城市并不符合這兩個條件。房企應該將眼光重點地放在做存量的優化配置上。
潘軍也同意存量時代來臨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說,除一線城市,局部的二線城市之外,大部分城市不需要再建房了。”他表示,花樣年始終認為盤活存量是最重要的任務,在搭建彩生活O2O平臺做好存量社區服務的同時,花樣年又在搭建另一個旅游短租服務平臺美易家,意在解決時間和空間與用戶的需求兩大錯配,做好度假產業的集中式經營管理,從而真正地盤活存量。
聶梅生建議,打破弱平衡,開發企業應該“觸網”、“觸金”,和互聯網、金融緊密結合。比如,社區養老產業的開發,可以和互聯網金融、社區O2O對接,拓展增值性服務;另外,未來消費在GDP中的占比會逐漸提升,服務型消費對房地產會變得非常重要,開發企業則需針對“人”的本身來進行開發和創新。
鐘偉也指出,房企要從追求加杠桿轉型為泛金融化,房地產企業在過去的十幾年經歷了加杠桿的階段,但如果拼命地加杠桿,會加大收益的波動,但并不能提高收益的水平,因為無法預知市場前景好壞。最后都變成為銀行打工。
所謂泛金融化,就是房企不需要事必躬親做一個項目從頭到尾的開發,而是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只在金融資源和地產資源中做一個區間服務就可以了,這是泛金融化的根本。
另外,房企的開發項目應從以項目產品為導向轉向以人為核心為導向,開發商除了要關心交房以前建房子的事情,還應該把視野擴大到交房后的領域里,即關注存量的優化配置和用戶體驗。鐘偉表示,房企不應把物管和社區當做一種財務負擔,相反的,它應該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