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車軟件集體“變臉” 從貼錢到加價補貼周期終結?
2015/8/14 8:34:1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以前從單位到家,滴滴專車大概在50塊錢左右,但下雨那天晚上系統要額外加39塊錢才發單。我換了好幾個打車軟件,包括神州專車、uber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價。最后沒“以前從單位到家,滴滴專車大概在50塊錢左右,但下雨那天晚上系統要額外加39塊錢才發單。我換了好幾個打車軟件,包括神州專車、uber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價。最后沒辦法,只好選其中一個相對便宜的回家了。”北京市民于倩告訴記者。
原本變著戲法利用各種優惠和補貼來吸引消費者的打車軟件突然集體“變臉”,在8月7日傍晚北京的一場暴雨的推動下齊齊“跳價”,這讓于倩印象特別深刻,“有點被當韭菜割的感覺”。
和于倩一樣對此頗有不滿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在此之后的兩天,各大社交網站上都頻頻出現關于當晚打車軟件價格浮動的話題討論。“在我看來這才是市場真正走向理性的行為。”嘀嗒拼車聯合創始人李金龍認為。“利用價格杠桿調整供需,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邏輯。”
加價,憑什么?
“我們是完全市場化的行為。”滴滴快的相關負責人王興渠告訴記者,“這個價格怎么加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后臺的大數據作為支撐。我們是根據不同時段的市場供需的比值,將加價的幅度大概設定在19元、29元和39元等3個層級上,并且按照這一時段和路段供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動態調節。”在王興渠看來,這樣的調節模式并不盲目。
據滴滴快的方提供的后臺智能交通大數據顯示,8月7日19時至20時區間,用車呼叫量較前一日增加56.18%,但北京市的出租車上線率比平時減少了30%。“如果不采取響應的價格鼓勵措施,那肯定會造成很多人達不到車。”王興渠表示。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滴滴快的臨時啟用了尚處于調試階段的“動態調價”系統。“在這個動態系統的調節下,當晚18時到22時,通過我們平臺叫車出行的成交訂單達70萬單,專車快車叫車成功率提高到了82%,而在往常同樣的情況下,這個數字還不到50%。”
在滴滴快的專車和快車啟用“動態調價”功能的同時,其余包括神州、uber等打車平臺也都對訂單進行了臨時的價格調整。比如uber,據記者了解,其價格浮動的范圍在原價的1.5-3.9倍左右不等。
雖然各個平臺調價的方式不同,但其內在邏輯并沒有很大的不同。據記者了解,基本上都是根據附近車輛的供需情況、出行路段的擁堵情況以及訂單的受歡迎程度來作為標準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