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ndle挑戰者又來了
2015/8/19 8:33:2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踏著漢王、錦書、都看等先烈的尸體,國內的“Kindle挑戰者”又迎來了一名新的選手——掌閱。iReader電子書閱讀器于8月11日正式開放銷售,我們不妨預測一踏著漢王、錦書、都看等先烈的尸體,國內的“Kindle挑戰者”又迎來了一名新的選手——掌閱。iReader電子書閱讀器于8月11日正式開放銷售,我們不妨預測一下它的命運軌跡。
國產手機發布會上“配置大比拼”、“秒殺一大片”的慣用伎倆也被掌閱移植到了iReader發布會上,軟硬兼修、攻守兼備的iReader可謂無死角碾壓Kindle,與國產手機輪番吊打iPhone如出一轍。不過,拼配置、飆跑分在閱讀器這樣一款技術進化不明顯的產品上,意義并不是很大。對于這樣一款日益邊緣化的小眾產品,最重要的是找準定位和受眾,并且避開與行業寡頭Kindle的針鋒相對。
漢王“跑偏“到了公務和禮品市場,都非持續性剛需,很快便被Kindle、iPad等更顯檔次的數碼產品所取代;錦書瞄準起點的讀者,卻未能擺脫Kindle的影子針對網文讀者的需求深度優化;都看則是狹路相逢地與Kindle迎面硬碰硬,只能淪為“山寨版Kindle”。
從發布會上來看,掌閱并沒有搞明白先烈們到底是怎么死的,以為海量的手機裝機用戶可以成為自己的免死金牌。很遺憾,商業并非如此簡單。
從定位上來看,野心昭彰的iReader顯然是要出版書讀者和網文讀者兩者通吃。Itmakessence——畢竟閱讀器是小眾產品,能多圈一部分用戶就多圈一些。然而,這兩類讀者卻猶如兩種生物,對于閱讀器的需求迥然不同。
Kindle入華以來為什么一直在著力打造文藝、知性、lifestyle的形象?因為它要給讀者一個心安理得放下紙書、拿起Kindle的理由,要讓地鐵里的Kindle用戶和手捧紙書的文藝青年一樣逼格滿滿,而功能性訴求反倒在其次。在這一點上,與“網文”二字沾邊的iReader恐怕很難追趕了。再說,尋求“紙書替代者”的潛在用戶在過去多年間已經基本上被Kindle“吃干榨凈”了。后來者除非有壓倒性優勢,否則很難令用戶倒戈投奔。而掌閱引以為傲的圖書資源并未比Kindle多到哪里去。
而在Kindle一片空白的網文領域,iReader是否可以開辟一片藍海呢?盛大當年的折戟沉沙并不代表這一塊是百慕大。對于廢寢忘食、不眠不休追看網文的讀者而言,不傷眼、長續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然而,它們對內容的更新和網文資源的豐富度也有著極高的要求。讓我們從這些角度來看看iReader是否是一臺合格的“網文神器”吧。
不傷眼:這是閱讀器的強項,自然沒問題。
長續航:“按每天半小時閱讀來算,可續航35天續航。”對于碎片化閱讀的出版物讀者,這種計算方法當然沒有問題。但對于日夜不輟的網文讀者來說,連續閱讀17.5個小時就要充電,相比手機+充電寶的優勢何在?
快速更新:什么?只能無線上網!你讓在工地搬磚的廠工廠妹們怎么第一時間追更?
資源豐富:深度定制系統?也就是說不是Andriod,不能看掌閱平臺以外的網文咯。連閱文這樣的大神聚集地的資源都沒法看,重度網文讀者有多少會入坑?在掌閱42萬圖書中,網文只占到了20%。而且,至今“未建站”的掌閱只不過是個渠道商,多年以來可曾有一名大神崛起于平臺之上?隨著閱文集團的寡頭優勢日漸明顯,網文的源頭活水將從何而來?
還是評論尸看得透徹:“我覺得國內除了追書神器要是敢冒大不諱出一款自動抓取連載電紙書還能火一下之外,還是不要去和Kindle拼了,沒希望的。然而,追書神器要真這么做了,也就沒幾天活頭了。”但我覺得話不必說的這么絕對。占據了網文市場半壁江山的閱文推出一款深度優化的“網文閱讀器”,作為手機端的補充,還是不愁銷路的,說不定我們很快就能見到了。
其實,“Kindle挑戰者”民間呼聲最高的是多看,在它被小米收歸麾下之后,用戶們在論壇、知乎等各個陣地呼吁小米出一款電子閱讀器。畢竟,多看forKindle可以稱得上是業界良心,多看的精品排版也足以將Kindle斬至馬下。這當然只是多看粉兒的一廂情愿而已。手中無糧,心中怎么能不慌?哪還有心思打造一款注定為他人做嫁衣的硬件?幾個月前,多看停止了對Kindle最新系統的支持,十幾天前,多看開始成為閱文的一個“分發渠道”,多看4.0forAndroid也隨之全面“網文化”。精品電子閱讀的一面旗幟正在徐徐落下,“中國版Kindle”的夢想又該何處安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