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小年: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而已
2015/9/23 8:33:2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正和島廣西島鄰機構成立暨正和島‘大健康產業’論壇”于2015年9月22日在南寧召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出席并演講。在談到新常態時,許小“正和島廣西島鄰機構成立暨正和島‘大健康產業’論壇”于2015年9月22日在南寧召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出席并演講。
在談到新常態時,許小年表示,目前來看,政府不會再采取大規模刺激措施,企業不應在寄望于此。許小年還強調政府債務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隱患。
對于下一步應該如何改革的問題,許小年分析了兩種“中國模式”,即1978年-90年代以前,依靠經濟體制的改革帶來效率的提高而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和90年代之后,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資源,刺激短期的需求拉動GDP增長的模式。許小年認為,后者已經不可持續,必須改革體制,依靠企業家的創造力、創新力提高效率。
對于企業的轉型問題,許小年認為,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非簡單模仿。
對于互聯網思維、互聯網金融的熱火朝天,許小年直言自己是“潑冷水”的,他認為,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早就有過總結,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而已。“怎么以前沒聽過蒸汽機思維?”,至于P2P,O2O等概念,許小年也不看好,認為他們并沒有解決金融行業的難點——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以下為演講實錄:
政府不會再采取大規模刺激措施
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對于新常態各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在新常態下,中國企業將進入中低速增長期,是7、6、還是5,不好說。總的來說就是增長比過去明顯放緩,其原因是周期性的,更是結構性的,而且主要是結構性的放緩,這決定了經濟新常態將持續較長的時間,到底長到什么多少?財政部長在最近一次會議上說可能要五年,我本人表示同意。
在經濟增長放慢而且新常態持續比較長的時間的情況下,政府會采取什么樣的政策,這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我自己的觀察是,政府不愿意也無力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這樣的觀察是否準確,有待于進一步明確。但我認為不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這樣的取向在當前的形勢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
這種政策取向和過去有所不同。在行業層面上,過剩產能普遍存在,各個行業都為過剩產能而苦惱,在過剩產能壓力下,企業沒有其他辦法,只好不斷降低價格,試圖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而降低價格在宏觀層面上顯示的是生產者價格指數連續30多個月負增長,在傳統實體經濟中,投資機會缺乏。所以,現在我們缺的不是錢,缺的是能夠盈利的投資機會,這是另外一個現實。
再看企業層面,雖然經濟增長速度在下滑,但是人工成本、資本價格、資金成本呈現出來的剛性,并沒有隨著經濟增長的下滑而降低。一方面經濟疲軟,另一方面成本出現剛性,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的利潤率受到了擠壓。一些企業過去靠低成本擴張非常成功,而這種傳統的經營模式不再適應市場,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認清兩種“中國模式”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不可持續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起來看是因為在90年代的中后期,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發生了本質的轉變。這個轉變具體是什么?1978年以來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依靠經濟體制的改革帶來效率的提高而實現的。經濟體制改革帶來效率的提高,具體體現在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比計劃經濟更加有效,資源從農業部門轉到工業部門,資源從國有部門轉向效率更高的民營部門轉移。即資源配置在市場價格信號的引導下,朝著更有效率的部門和行業轉移,這帶來了中國經濟的增長。
另外還有激勵機制的改變,其中特別突出的是一大群企業家在改革的大潮中出現,這些企業家為了提高企業的效率,千方百計尋找市場急需的產品,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他們在市場經濟中有著強烈的提高效率驅動,遠遠超過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因為國有企業受到體制的限制,對效率的提高是不敏感的。
所以當我們談“中國模式”的時候,我們混淆了一個概念,其實我們有兩個“中國模式”,從1978年到1990末是一個“中國模式”,從1990年末到現在是另外一個“中國模式”,我們經常把這兩個“中國模式”混淆了,現在有必要區分一下。
從1990年到現在是什么模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分配資源,刺激短期的需求拉動GDP的增長。現在中國模式主要是依靠借貸來實現的,政府發錢、支配資源、拉動經濟的增長。政府的資源從哪里來,來自于稅收,來自于國有銀行擴張信用,政府的資源來自于中央發行貨幣,主要是依靠這樣的方法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特別是2009年啟動了4萬億計劃,更是第二階段中國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花錢靠銀行發貸款,靠銀行印鈔票拉動經濟發展,跟前一個中國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種靠政府拉動短期需求維持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第一個“中國模式”和第二個“中國模式”的區別在于可持續性,如果依靠企業家的創造力、創新力提高效率,這個增長是可持續的。而依靠政府拉動增長,這是不可持續的。
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政府的資源再多也是有限的,而企業家的創造力是無限的,這是第一個“中國模式”和第二個“中國模式”的區別。第二個原因,在經濟學上叫做投資的收益遞減,政府不斷發錢,銀行印鈔票,雖然可以促進短期的增長,但是促進的作用越來越弱,政策同樣存在著遞減效應。這和吃藥是一樣的,一種藥用多了,藥力會不斷衰減,我們叫做投資的效用遞減或者政府作用遞減。因此利用政府投資拉動增長,短期可以見效,但是長期無法持續。
2009年我們執行了4萬億刺激計劃,結果使得本來就已經過剩的產能又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4萬億主要靠債務融資,結果形成了今天政府債務、銀行壞賬的問題,這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一個很大隱患,這個隱患不清除,我們無法進入下一輪的增長,大家要做好長期的準備。
政府債務問題是中國經濟一大隱患
新一輪經濟景氣的前提條件有兩個,第一個是清理過去積留下來的債務,中央政府已經采取措施了。今年“兩會”時,財政部宣布推出1萬億的長期債務置換的計劃,用長期債務置換地方政府已經到期的債務,說白了就是解決企業貸款展期的問題。年初提出1萬億,年中加到2萬億,現在加到3萬億,這說明地方經濟的債務問題比當初估計的還要嚴重。
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隱患,如果地方政府債務不清理就會轉換為銀行的壞賬,銀行的壞賬正在上升,如果地方債務問題劃不出來,如果房地產市場價格下調,銀行壞賬會快速上升。所以,要想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把過去執行單純依靠政府政策拉動經濟所遺留下的問題清理掉,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大包袱。第二個前提是必須從政府拉動需求的模式回到1978年到1990年那種,通過改革釋放市場能量的模式。
這兩個前提沒有達到之前,我們還是新常態,還是要在新常態下思考企業的經營。由于到目前為止,實質性的改革措施出臺的不多,因此新常態可能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怎么辦?市場永遠處于變化之中,企業必須求變,也就是轉型的問題。
企業轉型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和思維
不僅國家經濟要轉型——經濟增長模式從單純依靠政府短期政策措施轉向基于市場,釋放市場力量,發揮企業家的創造和創新精神,提高效率、走可持續增長的道路。企業也需要轉型——首先要轉變觀念,轉型的最大障礙在每個人的頭腦中,是傳統觀念,是慣性思維。
昨天正和島的同事告訴我,要組織企業家去以色列、德國、美國訪問學習,我覺得非常有必要,第一就是要學人家的觀念、人家的心理,其次才是學商業模式,學技術、學產品。
以色列的企業家創造能力如此之強,并不是猶太人比中國人聰明,其實中國人的智商不亞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中國人非常聰明,但有時候太聰明了,聰明到了經常做蠢事。以色列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文化、宗教、社會、歷史傳統有很大的關系。德國的企業家缺少創新,但都是非常優秀的工業家,他們可以把汽車、設備、化工產品做到世界第一,但是他缺乏以色列和美國硅谷那樣的創新企業家,這也是和文化、歷史分不開的。
我們可以去看去學,但你要想照抄他們的商業模式極為困難,你讓美國人生產奔馳寶馬,他們也生產不出來,你讓德國人生產特斯拉,德國人也不行。所以,第一是要學人家的心態,學人家的理念。德國那么多的優秀中小企業手里都有獨特的技術,在上百年的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就那么一個小鋪子,小作坊,專心致志走下去,在一項技術上做到世界領先,我們問一問自己,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態,有沒有這樣的定力,有沒有這樣的鉆研和精神,這是我在德國看中小企業體會最深的。就是這種不以小為卑賤,不以小為低下的精神,這樣一種內心的追求,他們認為把這件小事做好是非常有價值的,會為自己的小作坊感到驕傲,這樣的精神是中國企業家缺乏的。
企業經營不應找風口關鍵在創新
中國的企業家一說就是做大做強,把大放在強的前面,實際上強是一個陪襯,都是想著大,沒有人專心一意做強。現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只要你找準風口,豬也能飛,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寫照。有一個學生問我,你怎么理解這句話?我覺得做企業不是找風口,不是財權力,做企業不需要聽我講宏觀形勢,這跟你們沒關系,宏觀好有好企業,宏觀差也有好企業,企業的經營不是跟著政策的大風揚帆啟航,應該是無論刮風下雨,我都可以前行。
我經常問我的學生,他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課堂上一半以上的人說是資源整合能力,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所謂的資源整合不就是拉關系嗎,這不是核心競爭力。傳統的商業模式當中,要有良好的政府關系,敏銳的市場嗅覺等等,但新常態下企業的關鍵在于創新能力。
中國企業長于模仿短于創新可能與文化有關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別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長于模仿,短于創新,這是中國企業家的局限性,而且企業家們也必須要意識到這種局限性。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我們的文化傳承有關,我們的文化傳統不鼓勵獨立思考,而是希望人們遵循集體規則,不管是顯現的規則還是潛規則。
在改革開放初期,東南沿海一帶,你可以看到皮鞋之鄉、服裝之鄉,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一味的模仿,打火機賣得好,一下子就冒出幾十家。我聽過一個猶太人的故事,他說一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很好,另外一個人會在加油站邊上搞一個便利店。中國人會怎么樣?加油站的生意很好,我會在對面開一家加油站,這是中國人和猶太人的區別。
這和政府的政策也有很大的關系。在4萬億計劃的時候,人人做風電、太陽能,國際上說,中國人生產什么,什么價格就跌,中國人買什么,什么就漲,因為中國人都是一窩蜂而上,最后搞得產能過剩。
回歸四大常識央行印鈔并不產生價值
在現在,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經濟的現實是什么,也要認識到轉型的迫切性,而轉型最迫切的是自己觀念的轉變。這是說到我要講的第二個題目——回歸價值創造的常識。
你不創造價值就賺不到錢,你可以在網上忽悠一大堆粉絲,但是你如何把大量的網站訪問轉換成現金,這才是關鍵。你可以拿VC的錢補貼消費者,搞客戶群,但是你怎么從客戶群中賺錢,取決于你是否給他們創造了價值,不創造價值即使賺了錢也無法持續,創造價值是賺錢的前提,這是一個常識。
印鈔票不創造價值,因此對經濟沒有什么幫助,我們不必把希望寄托在中央銀行降準降息,降準降息跟我們沒有關系,降準降息增加貨幣的發行,根本不是創造價值,炒股票不創造價值,我們在股市上有賺錢的有賠錢的,賺錢不必高興,賠錢的也不必難過,你賺了錢但沒有為市場創造價值。
還有一個常識,企業目前資金困難,總是歸結為融不到資,實際上是把常識顛倒了,不是因為你融不到錢經營不好,而是因為你經營不好才融不到錢,這是常識。金融機構不會把錢借一個經營困難的企業。
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創造價值。價值創造有兩個標準,一個標準是你能夠生產、開發出市場所接受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你就為客戶,為市場,為社會創造價值。智能手機過去沒有,現在蘋果做出來了,這是價值創造。
還有一個價值創造的方法,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從而以更低的價格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不能做出新產品也可以,沒關系,你生產蘋果手機的成本就是比別人低,這也叫創造價值。
創造價值和賺錢是什么關系,你創造價值必然會賺錢,如果你創造了價值而賺不到錢前,這是短期的事情,從長期來說,你創造了價值要想不賺錢都很難。一家好的企業,現在頭疼的不是賺不到錢,而是頭疼賺到了錢怎么花。只有價值創造才能為利潤奠定可持續增長的基礎,所以我們企業要思考是創造價值。在創造價值的基礎上求得企業的發展,對不創造價值的經營壟斷不要寄予更高的期望,可以忽視,比如炒股票,這不是創造價值的事兒,這不是企業家的事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10萬公里、1947億元、3.5億噸……多領域“硬核”成績單支撐經濟發展穩步向前
- 慧博科技「抖音互動2.0」全新升級!618大促拉新、復購、轉化一鍵閉環,引爆抖音店鋪銷量
- 5月13日晚8點京東心動購物季開啟 家電家居以舊換新“補上加補”
- 家輝培優·2025校園開放周啟動 解鎖中考沖刺與高中進階雙密碼!
- “四好農村路”帶火“鄉村游” “白加黑”多業態融合點亮鄉村旅游新消費
- 中糧餐飲美食地圖青島站發布團膳油新品,為行業提供健康用油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 調味品開啟“鹽值”調控
- 值得買消費產業研究院發布《2025年一季度消費數據報告》:提振消費、場景賦能、品質升級
- 從零食品牌到社區生活樞紐,故事良品省錢超市開啟零售新篇
- 2025長三角應急展會丨CTRLPA肯卓 推動聲防技術替代傳統預警技術